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结肠炎症状 >> 结肠炎治疗过程 >> 正文 >> 正文

226病例

来源:结肠炎症状 时间:2022-6-24
-结肠镜检查

溶组织阿米巴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阿米巴性结肠炎。

阿米巴性结肠炎又被称为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寄生于肠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好发于盲肠,但结直肠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病。临床以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伴血便为主要表现。阿米巴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纤维结肠镜下的改变无特异性,与炎症性肠病(IBD),肠结核等疾病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阿米巴感染性肠病的诊断困难,易误诊或漏。

病理检查:肠黏膜组织上皮及固有层中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伴糜烂,在渗出物、坏死组织与正常黏膜交界等部位可查见片状分布的灰蓝色、圆形或卵圆形阿米巴滋养体,核圆形,偏位,具有明显的核膜和位于中心的核仁,个别滋养体核周围有一透明间隙,可能为组织被溶解所致;胞质泡沫状,淡粉染色,含有糖原空泡或吞噬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碎片。肠粘膜表面组织细胞样病原体显示Masson和PAS染色。

IHC:组织细胞样病原体CK-Pan,CD68,CD均阴性。

-结肠

诊断: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累及结直肠。固有层内可见卵圆形核和嗜酸性粒细胞。

黏膜全层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可见较多散在及灶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间可见卵圆形及短梭形胞质浅染细胞,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浅染细胞散在分布,局灶聚集成片,黏膜近腔侧及基底部均可见,部分浅染细胞胞质内可见细小的浅粉染颗粒,部分活检组织黏膜下层亦可见少量卵圆形浅染细胞。类胰蛋白酶、CD、CD25、CD2阳性表达,基因突变检测提示存在KIT基因第17号外显子错义突变(DV)。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mastocytosis,SM)是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一种亚型,至少侵犯一个皮肤以外的器官,伴或不伴有皮肤损害。SM可累及肠道,此时形态学改变可以非常细微,常导致漏诊。近半数的SM患者有胃肠道受累,可发生吸收障碍。文献报道SM累及胃肠道黏膜有4种模式:(1)肥大细胞稀疏散在分布,无聚集,有不典型免疫表型和KIT基因活化性点突变。(2)肥大细胞轻度增多,排列松散,偶有密集灶,有不典型免疫表型,表达CD25,且常伴KIT基因活化性点突变。(3)不典型肥大细胞弥漫密集浸润黏膜层,与其他组织中的侵袭性SM变型类似。(4)局限性肥大细胞肉瘤。后2种模式中,肿瘤细胞明显增多并聚集,不易漏诊,但前2种模式中肿瘤细胞密度低,常伴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肿瘤性肥大细胞可能会被掩盖,在小活检中极易漏诊。

日常工作中需注意与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多的肠道炎性和肿瘤性病变鉴别。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变主要包括:(1)过敏或药物性肠炎:过敏性或药物性肠炎可以引起固有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本例患者腹泻初发时似与服用中药相关,鉴别诊断时需考虑本病,但过敏性肠炎通常不引起结构变形等慢性改变,且停止接触过敏原后症状缓解;药物性肠炎同样停药后症状缓解,形态上可见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和凋亡细胞增多,固有膜无明显肥大细胞增多且不伴有异型性。(2)特发性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不明,主要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斑片状累及黏膜,也可累及肠壁全层,黏膜层受累常有腹泻和吸收障碍,可见嗜酸细胞性隐窝炎和隐窝脓肿,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受累常引起肠梗阻,浆膜层受累则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腹水,同样,本病固有膜没有明显的肥大细胞浸润和肥大细胞的异型性。(3)炎症性肠病(IBD):IBD炎性病变活动或消退期时固有膜内也可出现较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SM累及肠道病史较长时,也可引起肠黏膜结构变形,需鉴别两者。IBD时虽可见固有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浸润炎性细胞总体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且常伴有中性粒细胞性隐窝炎和隐窝脓肿等活动性炎性改变。(4)胃肠道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应除外寄生虫病,切片或大便检查找到寄生虫体和虫卵是鉴别诊断的关键。(5)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可为系统性病变累及胃肠道,也可以是胃肠道孤立发生的病变,后者预后良好,内镜下可见肿物或溃疡形成,显微镜下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可见大量胞质丰富、有核沟的Langerhans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1a、Langerin、S-蛋白表达阳性可资鉴别。(6)肥大细胞的增多可能参与了一些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有文献提出肥大细胞性小肠结肠炎(mastocyticenterocolitis)一词用于此类病例,并认为肥大细胞的增加是免疫相关的反应性肠道特异性现象。但该病临床表现与组织学常不一致,肥大细胞计数是否能够评估肥大细胞在腹泻中的病理作用,尚无定论。该病黏膜内浸润性肥大细胞增多,但炎性细胞密度增高不明显,缺乏慢性结构性改变,也缺乏CD25、CD2的异常表达和KIT基因突变。

目前SM无法治愈,治疗以控制、改善症状为主,必要时予以化疗。

-无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大细胞癌。HE和CK-Pan+。Pas-Alcian蓝、TTF-1、p40、CK5/6和CEA均阴性。脑转移瘤切除。

第4版WHO肺肿瘤分类中(版)将肺大细胞癌(largecellcarcinomaofthelung,LCCL)定义为一种未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其在细胞学、组织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缺少鳞状细胞癌、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诊断大细胞癌的首要条件是肺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P63、P40、CK5/6)、肺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TTF-1、NapsinA)、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Syn、CgA、CD56)及黏液染色均为阴性。

肺大细胞癌是一种仅仅依据形态学特征的排他性诊断,“大细胞癌”这一诊断术语也仅适用于手术切除标本。因此,在作出病理诊断时要视组织标本类型而合理选用诊断方法。对于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明确的腺样或鳞状表型的小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可将该肿瘤归为腺癌或鳞癌的组织学类型中。如果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为阴性或不明确,需进一步进行分子学检测,阳性病例可相应地归为腺癌或鳞癌。对于免疫表型和分子学检测均为阴性的小活检标本,诊断为NSCLC-NOS,而手术切除标本仍用大细胞癌的诊断。

-高级别食管柱状上皮异型增生在Barrett黏膜和铁剂相关性食管炎的会聚。

-额骨。你要什么免疫染色?

IHC:分别S,CD1A,和Langerin。

病理特点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朗格汉斯细胞在高倍镜下有明显的核沟,胞质略嗜酸性,细胞界限常不清晰,电镜下胞质内可见Birbeck颗粒,并伴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性的表达S?蛋白和CD1α,部分亦表达CD68。

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局部组织的一组疾病,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主要改变,导致器官功能障碍。LCH通常累及骨骼(尤其是颅骨和中轴骨)、肺、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等器官。

-18岁男孩睾丸旁肿块

肿瘤弥漫表达myogenin和Myod1诊断:睾丸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是儿童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WHO根据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将横纹肌肉瘤分为胚胎性、腺泡状、多形性和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儿童最常见横纹肌肉瘤的类型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占横纹肌肉瘤的60%)。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rhabdomyosar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9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