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结肠炎症状 >> 结肠炎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快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来源:结肠炎症状 时间:2017-9-14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为每年1.2~20.3例/10万人,并且其患病率为每年7.6~.0例/10万人。肠道健康取决于有益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特别是在结肠。肠道免疫系统通常可耐受这种微生荷,据推测,耐受性的破坏是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临床表现

 有或没有黏液的血性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发病通常为渐进性,经常伴随周期性自发缓解和随后复发。   

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诊断包括确定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且这一信息为选择最合适治疗和预测患者预后提供依据。需要同时进行内镜检查及活检以确定特异性组织学特征。X线和超声检查并非关键但可能有用。所有这些检查均有助于鉴别溃疡性结肠炎与其他有相似表现的病况。

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显示一处始于肛门直肠交界并向近端延伸的均匀炎性黏膜,并有从受累黏膜向正常黏膜的突然或逐渐转变。在轻度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有颗粒状、红斑状外观,伴脆性以及血管模式丧失。在中度疾病,糜烂或微小溃疡明显,而在重度溃疡性结肠炎,通常可见浅溃疡伴自发性出血。在全结肠炎,炎症止于回盲瓣,偶尔有远端回肠的有限受累,这种病况称为倒灌性回肠炎。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后者通常有以下特征:直肠不受累,口疮性溃疡,跳跃性病变(炎症区与正常黏膜交替出现),鹅卵石样模式以及纵向不规则溃疡。

组织学评估

  在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特征性地局限于黏膜层,在病变活动或缓解期,(细胞)浸润的密度和组成有变化(补充附录中的图3A和3B)。组织学检查(显示)的炎症严重程度和内镜检查(显示)的疾病严重程度有可能不一致,例如,即使在内镜检查显示静止疾病的患者,组织学结果也有可能显示重度疾病。

实验室检查

虽然实验室检测不具诊断性,但有助于评估和监测疾病活动性以及鉴别溃疡性结肠炎与其他类型的结肠炎。

  

常规治疗

  药物治疗

  根据当前基于共识的指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选择应考虑临床活动性水平(轻度、中度或重度),并结合疾病的范围(直肠炎、左侧疾病、广泛性疾病或全结肠炎)以及随访期间的病程和患者的意愿。

  诱导缓解

  柳氮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类(美沙拉秦、奥沙拉秦和巴柳氮)经口服、直肠(以栓剂或灌肠剂的方式)或两种途径同时给药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治疗,预期缓解率约为。

  轻至中度左侧结肠炎至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初始最好用直肠和口服5-氨基水杨酸(最多4.8g/d)联合治疗。

  许多专家提出广泛性、重度疾病患者应接受一个5~7天疗程的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果疾病(对治疗)没有反应,则静脉输注环孢素(2mg/kg)或英夫利西单抗通常是下一步(治疗)。有人提出数种方案来确定在疾病(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是否应实施结肠切除术。

维持缓解

  在获得缓解后,目标是维持无症状状态,这可通过各种药物来实现,糖皮质激素是例外,该药在维持治疗中没有地位,因为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有显著的副作用。

手术治疗

  已报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切除率范围从<5%到>20%。手术可能可治愈这类患者,但不能治愈克罗恩病患者。

医院康复二科特色核心疗法:

治疗溃疡性肠道炎,以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神经病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神经调控学为指导,以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阴阳平衡学说、经络理论为依据,在国内医学界首先引进神经调控学技术,神经调控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对于原先的毁损和切除而言,它重点强调的是调控,也就是该过程是可逆的。它是借助植入设备或手法调节,通过刺激中枢或周围神经来发挥作用。神经调控技术在欧美等国家发展迅速,已经广泛的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顽固性疼痛、癫痫、精神障碍性疾病、脑类疾病、成瘾症以及神经系统受损后的功能恢复治疗方面。随着认识的加深,其适应证已经逐渐拓展至心绞痛、外周血管疾病、泌尿系统障碍、糖尿病、腹部疾病如肠激综合征等多学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治疗多种疑难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原来无有效方法治疗的疾病,变为有效切容易治疗的疾病,结束了溃疡性结肠炎不能治愈的历史。本疗法治疗该病具有以下特点:

(1)见效快:一般治疗一次明显见效,腹痛、腹泻症状明显缓解;

(2)疗效高:一般经过1个疗程(10天)可以基本康复;

(3)无毒副作用:完全用物理方法和中医方法治疗,是真正的绿色疗法。

赞赏

长按







































鍝噷涓尰娌荤枟鐧界櫆椋?
鍖椾含璇烽棶娌荤枟鐧界櫆椋庡灏戦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yzl/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