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年7月第1卷第3期
作者:张琴万健吴开春“十二五”炎症性肠病癌变项目组
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医院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长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lcerativecolitisassociatedcolorectalcancer,UC-CRC)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近几十年国外学者围绕UC-CRC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国外有研究报道,病程3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发生率高达18%,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总体风险约为1.4%-34%。这项研究对全国不同地区15所医院的例UC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变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和结果
这是一项全国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纳入全国15所医院自年1月至年12月确诊的UC患者共例,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病程长短、病变范围、治疗措施、癌变率及预后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结直肠癌变,将UC患者分为癌变组和无癌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结直肠癌变的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例无结直肠癌变,29例发生结直肠癌变,总体癌变率为0.81%(29/)。29例发生癌变的患者中,17例病程达10年以上,23例为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使用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可降低是UC患者的发生癌变风险。而使用激素治疗,与癌变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UC结直肠癌变率为0.8%。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病变部位与范围及临床治疗等调查数据分析和分组比较的结果显示:病程10年和全结肠炎,是癌变重要的危险因素。5-氨基水杨酸的应用对于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发生是一个保护性因素,而性别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与癌变并无相关性。
大多数患者的UC病程短于10年,表明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增加,诊断水平也明显提高。5-氨基水杨酸和激素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在各地区使用率不同,可能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关。
研究提示,中国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变率较西方国家(3.7%)低。其原因可能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更低,患者病变程度更轻,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但也有可能是回顾性研究,复查间隔时间不统一或部分病例随访时间相对较短,降低癌变率的统计。
病程长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结直肠癌变的危险因素。之前有荟萃分析(Meta分析)指出,UC患者的癌变风险逐年增高,每年增加0.5%-1.0%,病程10年、20年和30年的UC患者癌变发生的风险分别为2%、8%和18%。此外,全结肠炎病变范围广,也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相关机制尚不清楚,但很可能与长期慢性炎症相关。
炎症的严重程度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炎症程度越重,癌变风险越高。UC相关性结直肠癌因其慢性炎症改变,在生物学行为及治疗上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均有明显差异。
近年有研究表明,UC患者广泛使用药物治疗对其癌变及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但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有研究表明,5-氨基水杨酸及激素类药物对于UC癌变有化学预防的作用,从而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癌变风险。美沙拉嗪1.2g/d剂量可能对预防UC相关性结直肠癌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了炎症反应并诱导了细胞凋亡。
这项研究发现,是否使用激素与UC的癌变率之间没有相关性,但5-氨基水杨酸对于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生有保护性作用,这提示在临床上规范使用药物治疗,对预防UC结直肠癌变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这项研究对中国5个地区15所医院的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得到了初步结果。未来仍需要前瞻性研究深入探讨一些重要因素,如UC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对癌变是否有影响。
本刊内容可通过万方数据阅读下载
本文版权归《中华炎性肠病杂志》所有,未得允许,不得转载。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fa/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