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
1.1诊断标准
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做出诊断。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1.1.1?临床表现
UC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我国资料统计,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约为(1.0~1.3)∶1]。
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黏液脓血便是UC最常见的症状。不超过6周病程的腹泻需要与多数感染性肠炎相鉴别。
1.1.2?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并黏膜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是UC诊断的主要依据。
结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轻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红斑、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重度炎症则表现为黏膜自发性出血及溃疡。缓解期可见正常黏膜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假性息肉形成,或瘢痕样改变。病程较长的患者,黏膜萎缩可导致结肠袋形态消失、肠腔狭窄,以及炎(假)性息肉。
伴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UC患者,内镜下可见不规则、深凿样或纵行溃疡,部分伴大片状黏膜缺失。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内镜对黏膜病变的识别能力,结合放大内镜技术通过对黏膜微细结构的观察和病变特征的判别,有助于UC诊断,有条件者也可以选用共聚焦内镜检查。
如出现了肠道狭窄,结肠镜检查时建议进行多部位活检以排除结直肠癌。如果不能获得活检标本或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时,应完善CT结肠成像检查。
1.1.3?黏膜活检
建议多段、多点取材。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
活动期:
(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等,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
(2)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分支、出芽,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等;(3)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缓解期:
(1)黏膜糜烂或溃疡愈合;
(2)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或消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3)隐窝结构改变可保留,如隐窝分支、减少或萎缩,可见帕内特细胞(Panethcell)化生(结肠脾曲以远)。
UC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活检病变符合上述活动期或缓解期改变,结合临床,可报告符合UC病理改变。宜注明为活动期或缓解期。如有隐窝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或癌变,应予注明。
隐窝基底部浆细胞增多被认为是UC最早的光学显微镜下特征,且预测价值高。
组织学愈合不同于内镜下愈合。在内镜下缓解的病例,其组织学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并且与不良结局相关,故临床中尚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yzl/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