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系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大肠黏膜炎症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肠道外病变,以关节损害和皮肤病变最为常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是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一直有一种说法,称它为“不是癌症的癌症”,病人头痛,医生也头痛。原因不仅是因为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腹痛、脓血便、腹泻等临床症状不特异,容易和肠道感染或功能性胃肠病混淆,因此常有误诊误治。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
1、中毒性结肠扩张
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以至肠壁张力低下,呈阶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变薄,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或横结肠。
2、大出血
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输血治疗者,其发生率为1.1%~4.0%。除因溃疡累及血管发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
3、息肉
本病的息肉并发率为9.7%~39%,常称这种息肉为假性息肉。可分为黏膜下垂型、炎性息肉型、腺瘤样息肉型。息肉好发部位在直肠,也有人认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多,向上依次减少。其结局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随溃疡的形成而破坏,长期存留或癌变。癌变主要是来自腺瘤样息肉型。
4、肠穿孔
发生率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5、小肠炎
并发小肠炎的病变主要在回肠远端,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痛,水样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进度加速。
6、癌变
发生率报道不一,有研究认为比无结肠炎者高多倍。多见于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预防
1、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2、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3、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4、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yzl/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