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结肠炎症状 >> 结肠炎治疗过程 >> 正文 >> 正文

最新科研结果为结肠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来源:结肠炎症状 时间:2019-3-19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于政权教授课题组在炎症性肠病调控机制和小RNA靶向纳米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了炎症信号在结肠炎中可以激活肠上皮细胞的“自我修复”机制,即受炎症信号诱导的一种短核苷酸片段microRNA—miR-31负反馈地抑制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同时促进上皮再生。

2月16日,《Gastroenterology》(IF=20.)杂志以“MicroRNA-31ReducesInflammatorySignalingandPromotesRegenerationinColonEpithelium,andDeliveryofMimicsinMicrospheresReducesColitisinMice”为题,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田玉华,博士生徐久智和食品学院的李媛教授是共同第一作者。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刘占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等症状。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迅速增长,年时我国患病人数已达到35万,近十年患者人数增长24倍。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IBD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引起肠道致残性改变,包括肠穿孔、肠梗阻和肠癌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揭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药物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他指出,该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炎症信号激活肠上皮细胞的“自身修复”机制,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好了应该要注意什么
控制白斑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