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是初伏了。入伏之后的时节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人们不得不面对酷暑的煎熬。不过,对于一些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患者而言,三伏时节却是一段宝贵的时光——冬病夏治,三伏季正当时。
冬天的病为什么在夏天治?
医院针灸科主治中医师许旭杰介绍,三伏天“灸疗”,是在三伏季时进行温灸治病的方法,它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也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疗法。冬病夏治,适用于到了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关于冬病夏治的理论,许医生解释说,冬重夏轻疾病的患者,素体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易造成相关疾病发作。人类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中,逐渐适应了大自然阴阳盛衰的交替变化:春夏时节阳盛阴虚,秋冬则阴盛阳虚,人体与之相适应,必然会调节“人体自身之阴阳”,使之春夏阳虚阴盛,秋冬阴虚阳盛。“人体自身之阴阳”的正常生理状态是春夏阴盛、秋冬阳盛,如此“人体整体之阴阳”才能平衡而不病。素体阳虚者,秋冬阳气亦虚,不耐外界之寒,故生病后冬重夏轻。
他介绍,许多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或发作的基础,往往在夏季就已经形成或存在,只是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之阳气也受到鼓舞,人体皮肤腠理充分开泄,体内病邪不至于肆虐。而到了冬季,阳气转弱,人之阳气内敛,遂使潜伏体内病邪蓄势而起。因而,要预防和治疗某些冬寒性疾病,应当从夏日做起,做到夏防冬病。另外,某些冬寒性疾病在冬季治疗时,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夏季及时调治,借阳气旺盛助药性之力,则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天“灸疗”,正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经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等,都有显著的疗效。
艾灸治疗一般三至八次。据介绍,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它是以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它属于一种绿色天然的疗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什么在三伏天艾灸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疗效呢?
许旭杰医生表示,艾灸治疗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二是经络的调节作用,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三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四是利用“三伏天”这个全年最炎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之时,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袪邪的作用。天气酷热之季,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相关疾病冬季复发。
许医生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三伏天艾灸,少则初伏、中伏、末伏各一次,多者可在入伏前即开始伏前灸,对身体状态进行一定的预备调节,之后再进入正式的三伏灸治疗。或是根据病情及身体状况,在中伏、末伏进行加强灸,大多六至八次艾灸即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三伏灸对于一些人并不适用。这包括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与孕妇或体制壮实易上火之人,也不适于三伏天艾灸治疗。许医生说,目前,已经进入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相关疾病的患者如果有此方面的需求,可以到我市各大正规的中医门诊进行具体的咨询。(内容来源于嘉兴日报健康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