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最常见的炎症性肠病,有数据统计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超过10%,因为无法治愈,很多患者长期经受腹痛、腹泻甚至便血的折磨,病程长者甚至因此诱发结直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仍然不明,很多因素都与其有关。比如西化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等都与病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缺少明确的病因,溃疡性结肠炎也就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长期控制炎症,症状才能得到控制,也就是说腹泻、血便会好转,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很多人担心既然不能彻底治愈是不是要长期服药,实际上,治疗药物的服用是有疗程的,一般3~5年,维持治疗是尽可能使炎症得到控制,这样停药以后可以获得很长时间的间歇期,也就是没有什么症状,跟正常人相当。
溃疡性结肠炎要重视饮食调理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其与饮食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合理的饮食会诱发病情加重、反复,而肠道的炎症会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都下降,多数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被直接排出体外,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消瘦、贫血等症状。因此,患者一定要对食物有一定的“鉴别能力”,知道哪种能吃,哪种不能吃。首先,一些明确会对肠道产生刺激的食物尽量不吃。如韭菜、芹菜、白薯、萝卜、粗杂粮、干豆类等粗纤维的食物和加工粗糙的食品,会刺激肠道,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各类海鲜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宜食用,不宜吃过多油腻食物。将所有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的食物从饮食中加以清除,以观察症状是否好转。
其次,在选择能吃的食物当中要学会用饮食排除法,可以判断出患者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有待改进,它比普通的过敏检查或验血更有效。
科学运用饮食排除法如果经排除所有“危险”食物后症状确定消失,则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加入一种被清除的食物,观察其是否引发症状。每次只选择添加一种食物,时间约为2~3周,这段时间足以看出该种食物是否能加重症状,如果症状加重,应记录下来,记录内容包括全部饮食(进食或饮用)的时间、食品或饮料的种类,进食以后的主观感觉和症状,尤其是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每日大便的次数、性质以及颜色等,并将不宜食用的食物从饮食中排除(包括含有该种食物的所有制品)。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排除法最好有医生的指导,不要毫无依据地恐惧和抵触某些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当然,如果对某种食物产生不良反应,一般不会终生都是如此(坚果类和花生除外),因此可以在6~12个月之后再进行一次饮食排除法,有的食物可以在病情好转后从不能耐受变为可以耐受。在将食物重新纳入食谱过程中,应该选择这种食物的简单制品,如忌食鸡蛋,可以先加入煮蛋黄,再加蛋清。如果忌食牛奶,可选择酸奶,从而逐渐进入正常饮食。
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很多患者因为需要忌口的食物多,所以一定要重视营养的代替和补充,预防营养不良。比如有的患者对乳制品敏感,可以从豆腐、杏仁、罐装的带骨沙丁鱼和绿叶蔬菜中摄取钙,从瘦肉或南瓜籽中摄取锌,从肝脏、小麦胚芽中摄取维生素B2,从肉类中摄取蛋白质,以此来补充奶制品中的各种营养素。至于很多结肠炎患者纠结于牛奶到底能不能喝的问题,主要看喝牛奶之后腹泻等症状有无加重。因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能对牛乳蛋白过敏,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可能因肠道的乳糖酶缺乏,喝牛奶之后会出现腹泻、腹胀。一般来说,对于牛奶不敏感的患者,不宜盲目忌口,毕竟牛奶是一种营养比较全面的食物,在饮用时注意尽量加热后饮用,不要放糖,可以加入少量开水稀释后饮用。避免空腹饮用,最好能搭配一点饼干等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上只侵犯结肠,而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钠(所以患者会出现频繁腹泻),所以患者要重视补充水分及微量元素,如锌、钾等。另外,腹泻会影响结肠中的细菌合成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K、维生素B2等也要注意补充。
仅选择好食物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烹调方法,患者饮食必须做到煮透、煮烂,烹调要简单化,少用或不用无营养价值甚至是有害的并且有刺激性的色素、香料和调味品,尤其不要添加糖。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进食,每3~4小时进食一次,可以每天安排5餐,每次的量可以比平时的一日3餐少一点,每次用餐时间适当延长。这样,有利于胃肠道对食物适应和充分消化吸收。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