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久痢”“肠澼”“泄泻”“便血”等范畴。
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诱导缓解、防止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其特色和优势。基础研究证实,中医药能够从抗炎、调节免疫、黏膜修复等多个环节干预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内治法
1
大肠湿热型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1)虎地肠溶胶囊:药物组成:朱砂七、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败酱、二色补血草、地榆(炭)、白及、甘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用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蕴结证,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孕妇慎用。
(2)香连丸: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制)、木香。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2
热毒炽盛型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葛根芩连丸(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功能主治:解肌、清热、止泻,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口服,丸剂,一次3g,一日3次;片剂,一次3~4片,一日3次;胶囊,一次3~4粒,一日3次;颗粒,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1支,一日2次。
3
脾虚湿蕴型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中。
(1)补脾益肠丸:药物组成:白芍、白术、补骨脂、赤石脂、当归、党参、防风、干姜、甘草、黄芪、荔枝核、木香、肉桂、砂仁、延胡索等。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2)、参苓白术散(丸、颗粒):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食少便溏,肢倦乏力。口服,散剂,一次6~9g,一日2~3次;丸剂,一次6g,一日3次;颗粒剂,一次1袋,一日3次。
4
寒热错杂型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乌梅丸:药物组成: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制)、干姜、桂枝、细辛、花椒(去目)、人参、当归。功能主治:温脏止痢。用于久痢。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5
肝郁脾虚型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固肠止泻丸(胶囊):药物组成:由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组成。功能主治: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口服,浓缩丸一次4g,水丸一次5g,一日3次;胶囊,一次6粒,一日3次。
6
脾肾阳虚型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1)固本益肠片(胶囊):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炮姜、山药、黄芪、补骨脂、当归、白芍、延胡索、木香、地榆、赤石脂、儿茶、甘草。功能主治:健脾温肾,涩肠止泻。
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片剂,一次小片(0.32g/片)8片,大片(0.60g/片或0.62g/片)4片,一日3次;胶囊,一次4粒,一日3次。
(2)四神丸:药物组成: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功能主治: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7
阴血亏虚型
治法:滋阴清肠,益气养血。
(1)驻车丸:药物组成:黄连、炮姜、当归、阿胶。功能主治:滋阴,止痢。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口服,每次6~9g,一日3次。
(2)增液口服液:药物组成:玄参、山麦冬、生地黄。功能主治:养阴生津,增液润燥。用于阴津亏损之便秘,兼见口渴咽干、口唇干燥、小便短赤、舌红少津等口服,一日3次,每次20mL。
中药外治灌肠法
(1)锡类散:药物组成: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滑石粉制)、珍珠、冰片、人工
牛黄。功能主治:解毒化腐。灌肠用,一次1g,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保留灌肠,一日1次。
(2)康复新液:药物组成: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功能主治: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灌肠用,一日1次,一次mL,保留灌肠。
(3)结肠宁(灌肠剂):药物组成:蒲香、丁香蓼。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肠止泻。用于慢性结肠炎性腹泻(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灌肠用。取药膏5g,溶于50~80mL温开水中,放冷至约37℃时保留灌肠,每天大便后1次,4周为1个疗程。
基层风采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fa/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