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自炎黄始,几千年来都以世间百物入药,从动物、植物,到矿物、土石,甚至还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怪物种。现如今的人动辄坚壁清野,信西医的人视中医为巫傩,讲养生的人又觉得西医冰冷残酷,事实上根本无需如此划清界限。
上古时民生多艰,《淮南子》中写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姑且不论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食物的追寻尝试——那时候我们的祖先面对危机四伏的世界,一定有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浩浩林海中寻觅可以果腹之物,想必有无数人因误食毒物而丧命,终于慢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体系。他们精心培育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逐渐改良它们,学会耕种与收获,才使得人类文明从微弱的星火绵延至今。
这何尝不是人的一种动物本能?养宠物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猫狗都会去草丛中嚼几棵草,啃两朵花;研究者曾见怀孕的母象啃食树叶来催产,而林间的狒狒亦会用某种粗粝的植物来对抗体内的寄生虫。可见,野生动物都有某种寻觅草药的本能。即使到今天,人类的医学知识多多少少也是从动物身上学习而来的。
而那些古人觅得的植物中,有的成为了后人的主食,有的则变成了“药物”,不外乎麦米清淡能饱腹,菜蔬丰肥而易得,果品滋味丰富且甜美——而药物也许辛辣、苦涩,甚至有些含有毒性,难以日常食用,却能医治某种疾病。更多的植物则是食性、药性兼而有之,隋代杨上善所撰的《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十分贴切。
因此,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很多花花草草,平日装点生活,以之入馔亦是养生,更兼风雅之事,百合便是其一。南北朝时,国人已经开始种植百合,其花香美,在园圃之中极为动人,所谓“甘菊愧仙方,兰谢芳馥”,此名不虚。
以花朵为食,古人相当在行,屈子的《离骚》里已经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说,后继各种食谱中以花入馔更是琳琅满目,思之令人神往。不过百合花样子虽美,吃起来味道却似乎一般,不如菊花、玫瑰之类清甜入口。但是人们很快发现,百合根茎丰满雪白,品之微苦而回甘,可以食用,亦可药用。
秋季食用百合最好,能滋阴润肺。有一年重阳节,在外婆家住,傍晚时秋风突起,我因贪玩在水塘边待得太久,到晚间就咳嗽不止。第二天一早,饭桌上就多了一样暖暖的冰糖蒸百合。本以为这是外婆给我打牙祭的,没料到我只吃了两天,便觉得咳嗽好了许多。后来偶读清宣统时翰林院侍读学士薛宝辰所著的《素食说略》一书,发现里面就记载过这个方子,说它具有清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现在的广东人仍爱用百合做成糖水甜点,既养生又润口,适合南方燥热之地。
现如今,做菜讲究低脂少油、荤素搭配,百合老少咸宜,尤其适合在宴请中作为素食点缀。又因为百合味道清淡、甜咸皆宜,所以做法多种多样,如西芹百合、南瓜百合、百合炖梨、银耳百合汤……都十分可口。
宋代郑谷的《清异录》里有一种吃食叫做“云英面”,作者应该是曾在书法家郑文宝的家宴上吃到过的,并写道:“予得食,酷嗜之。”于是,他请求郑文宝分享一下做法,原来此“面”非真“面”,而是将藕、莲子、荸荠等蔬果混合,与肉一道蒸烂捣碎,其中就要配上百合,再加上糖与蜜,继续用石臼捣,待变细变黏方收手,取出置于器皿之中,待冷硬之后用刀切食。看起来这是古人的某种甜点,大概一如现在的云片糕或米糖,色泽白皙细腻,形似面点,味道想必不错。
细细品味这方子倒也有趣,这不就是另一种“百合鲜蔬”么,只是做法繁琐罢了。如今操作快手菜宴客,只需挑选各色当季蔬菜,如西蓝花、菌菇、胡萝卜、白果等与百合烩作一锅,不过几分钟就能上桌。装在盘中,可见红、白、黄、绿,色泽极为漂亮;更兼口感层次多变,只需一道菜就能满足全桌人的不同喜好,何乐而不为呢?
材料:
西蓝花………克
新鲜百合………克
白果………35克
葱………1根
蟹味菇………50克
胡萝卜………适量
姜………适量
食用油………适量
高汤………毫升
水淀粉………适量
调料:
A:盐………1/2小匙
鸡粉………1/2小匙
料酒………1小匙
B:
香油………适量
制法:
1.将所有材料洗净,百合剥开;胡萝卜切条;葱切段;姜切片;西蓝花切小朵。
2.将胡萝卜、西兰花、白果、蟹味菇分别焯烫至熟;西兰花摆盘,备用。
3.热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将葱段、姜片入锅爆香,加入白果、百合炒约2分钟后,再加入蟹味菇、胡萝卜条及高汤。
4.待汤汁沸腾后,加入调料A拌匀,再以水淀粉勾芡,起锅前淋上香油,盛入摆好西兰花的盘中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yy/1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