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灸(三九贴)
时间:.12共四次:一九:年12月21日~29日
二九:年12月30日~年1月7日
三九:年1月8日~1月16日
四九:年1月17日~1月25日
每个阶段至少调理三次,若是重度阳虚体寒、久患慢性病的人,可以不拘次数,酌情多灸。
以上指定日期(疗效较好)
随着冬至的到来,又到了三九天灸治未病的最佳时候。从冬至开始后以九天为一个计数单位,每隔九天即一九、二九、三九之意,三九是一年中最阴寒的时期,此时阳气衰、阴气盛,这段时间气候寒冷,人体肌肤腠理不固,卫外机能不全,是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最容易发作的季节。《伤寒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在冬至前后,人体也是阳气刚开始滋长,必须保护长养这初生的阳气,外在环境上小心勿轻易受寒,内在的饮食选择能量较高、帮助循环的食物,可以增加抵抗力助御寒,并储备能量待来年的利用,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冬季,各类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节,三九天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
三九天进行艾灸,对于温阳益气、祛风散寒、健脾补肾益肺、通经活络和增强身体免疫力都有很好的功效。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补充,“三九天灸”与“三伏天灸”相配合,前者称为夏病冬治,重在补阳;后者称为冬病夏治,重在补阴。三九寒天与三伏天配合,则可达到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衰延年,减轻患病症状,减少疾病的发作,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抗寒能力增强,帮助患者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三九原则:三九天宜“三补”!
理论上,所有冬季易犯的疾病都适合“三九灸”,其中以虚寒证、气虚证、阳虚证最为合适。
1、虚寒证:补血虚
虚寒证的病机是阳气虚衰,也就是阳气的推动和气化功能不足,致使身体不能维持恒温,气血运行速度变慢,出现血虚血瘀等症。很多女性一到冬天,就会出现手脚冰凉、腹痛喜温、月经紊乱等不适症状,其实就是身体血虚血瘀的表现。
2、气虚证:补气虚
气虚证的病机是元气不足,也就是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就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
3、阳虚证:补阳虚
阳虚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此外,久病、久居寒凉之处、贪食寒凉清苦之品、年高而命门火衰等原因,也会导致阳气亏虚。阳虚证尤其适合艾灸。
女人尤其需要“三九灸”!
女属阴,天生体寒,一到冬天,大多数女人都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冷、腹冷腹痛等症状。妇科多寒症,所谓“寒者热之”,艾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温热疗法,正是虚寒证的克星,因此有宫寒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的女人尤其需要“三九灸”。
临床证明,女人做“三九灸”,可以增强抗寒能力、改善肤色、预防感冒和各种妇科疾病,而且连续几年做“三九灸”的女性体质会有明显改善。
哪些证候需要“三九灸”?
1、呼吸系统疾病三九严寒,呼吸系统极易受到病毒侵袭,“三九灸”可以益气宣肺、祛风散寒,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对过敏性鼻炎、慢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疗效特别好。
取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膏肓穴、定喘穴、中府穴。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大多由于阳气虚弱、气血不足所致,如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肠胃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等,“三九灸”对此有很好的疗效。
取穴:中脘穴、天枢穴、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3、骨关节疾病
很多中老年人做“三九灸”就是为了调理骨关节疾病,“三九灸”对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能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如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等引起的各种虚寒性颈、肩、腰、腿痛等。做完“三九灸”,不仅疼痛等不适症状减轻,行动也会轻快自如。
取穴:阿是穴、膝眼穴、鹤顶穴。
4、免疫系统疾病
身体阳气不足就难以抵御风寒湿邪,尤其南方的冬天湿冷,人体稍不留意就会被外邪侵袭,引发感冒、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三九灸”,相当于给身体加了一把火,可以将外邪悉数赶出体外。
取穴:命门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
5、妇科疾病
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妇科疾病患者最需要“三九灸”。
取穴:八髎穴、神阙穴、天枢穴、归来穴、子宫穴、血海穴。
除此而外,健康人群也可做“三九灸”强身保健。
背部:大椎穴、身柱穴、命门穴、风门穴、肺俞穴;
腹部:中脘穴、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
腿部: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
其中,成人以神阙穴为主,可加灸命门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等扶正穴位;儿童以身柱穴为主,可加灸神阙穴等。
这5类人别错过三九灸!
1、怕冷、手足凉等阳虚症的人群;
2、体虚感冒、遇风寒易患慢性咳嗽、鼻炎、哮喘等;
3、属寒症的慢性胃炎、结肠炎、慢性腹泻、腹痛等;
4、各种属寒症的颈、肩、腰、腿、关节等痛症;
5、产后风湿症,宫寒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受寒引起的疾病。
三九天补好了,来年营养足,阳气旺,身体才能够更加健康,少生甚至是不生病!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
禁忌症:孕妇、备孕者、发热、咯血以及咯黄稠痰的人群。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