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隐血又称便潜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
正常人消化道胃肠黏膜上皮更新过程中每天约要丢失0.5-1.5ml的血液,这是正常生理性出血。但如果消化道的失血量每日大于2ml时,说明消化道是有病变的出血,属于是病理性出血。
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新鲜血液或咖啡色胃液、解出大便呈黑色柏油样或带鲜血时,称为显性出血。但当每天出血量小到5ml左右、大便肉眼观察不到大便内有血液、只有通过化学试验才能检出的血液时,称为大便隐性出血(FOB),简称大便隐血。
通常这种少量不显著的消化道出血大便颜色正常,又因无明显的不适症状而不容易被病员发现,但它确实是消化道器质性病变的重要表现。因此,如果能及时检查大便隐血,就能早期发现消化道的器质性病变。
消化道出血导致的粪便带血的情况,通常包括便隐血和便血。便隐血和便血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二者的表现截然不同,对于病症的诊断意义也具有极大差别。
便血: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多表现为鲜血便、柏油样便,常见于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肛门部出血的一个特殊症状,提示肠道有器质性病变。一般可通过肉眼直接判断,因此利于患者及自我时发现,采取积极的诊断与治疗。
便隐血: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红细胞被消化破坏,大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出血,只有在化验大便时才发现便中有少量的血细胞,由于长期少量出血,常伴有贫血症状。由于便隐血无法通过肉眼直接发现,导致绝大多数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并早期干预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如同隐性杀手一般潜伏在我们身体中...
常见病因消化道病变
食管炎、食管溃疡
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结核
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
消化道肿瘤
食道癌
胃癌核
结、直疡癌(统称大肠癌)
临床意义便隐血是大肠癌早期无特殊症状时的首要异常现象
由于早期大肠癌并无明显症状,微量出血肉眼也无法识别,因此需要定期进行便隐血检查,否则等到出现腹痛、腹泻、肉眼血便等问题时才想到去看病,那样可能已经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临床研究证实,87%的消化道肿瘤病人便隐血检查结果为阳性,便隐血检查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医学专家经过反复研究证实,便隐血检查是行之有效的早期大肠癌筛查项目。
40岁以上人群每年需至少进行1次便隐血检测
专家强烈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需至少进行1次便隐血检测,每次检测至少连续筛查3次粪便样本。
如果您存在以下情况,每年更须增加便隐血检测频率:
有胃癌、大肠癌家族史人群
大肠癌、大肠腺瘤或息肉术后人群
有结肠炎疾病人群
曾有妇科恶性肿瘤并接受过盆腔放疗者
胆囊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或粪便异常
反复出现恶性贫血者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或做过胃部手术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
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或吸烟的男性
经常食用腌制食物和烟熏鱼肉者,或长期在含有大量烟尘、石棉和镍环境工作者
大肠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是城市中病死率排在第二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在最近20年,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如果在癌前病变阶段和早期阶段检出并予以干预治疗,将可大大减少该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大肠癌筛检方法为粪隐血试验。因为绝大多数大肠病变都伴有出血症状,能给我们很好的提示。但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人不重视这项检查,以至于耽误病情,延误治疗,造成很大损失。
大肠癌早期的基本症状是便隐血,85%的大肠癌都可以通过便隐血检测来判断。
文章来源:凯创生物,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