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近年来我国UC患病率明显增加,以轻中度患者占多数,重症病例也不少见,因其病程长、易反复,甚至有癌变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健康。然而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普遍认为可能与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存在着密切关系。近年研究提出,肠道菌群的异常改变及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在UC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参与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和调节、肠道的成熟及黏膜生理功能、营养物质的产生及代谢等,是维持机体动态平衡的关键因素,目前也逐渐成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多个研究表明,不仅肠道微生物群本身,而且其代谢产物对于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也很重要。
肠道微生物与UC
胃肠道中,结肠与回盲瓣处细菌密度最高,而UC可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营养代谢与免疫应激,通过多种作用影响UC:(1)肠道菌群可分泌多种抗菌肽抑制外来致病菌的定植与生长;(2)肠道菌群作为原驻优势微生物,占据了主要的生存、定植空间,在维持群落微生物稳态的情况下,产生定植抵抗力以抵抗致病菌的侵袭;(3)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免疫系统对于构成发生改变的菌群不耐受,从而引起肠道免疫异常与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双歧杆菌与UC-
双歧杆菌是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之一,在UC患者中受到严重损害。Duranti等通过利用16SrRNA微生物谱对UC患者进行微生物分类,发现双歧杆菌属中的双歧杆菌种的数量明显减少,提示该分类群在UC的病因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同时用双歧杆菌对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进行预处理发现,双歧杆菌及其编码的一种菌毛亚基对诱导结肠炎及T细胞极化反应有影响;与缓解期UC患者相比,有活动性疾病症状的患者双歧杆菌显著减少。-嗜酸乳杆菌与UC-
肠道内稳态受肠道微生物基因产物与模式识别受体(包括C型凝集素)的相互作用调控,且其基因产物一定程度上决定宿主细胞免疫结果,因此,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宿主免疫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免疫调节机制的破坏可能导致肠道炎症性病变。嗜酸乳杆菌含有独特的表层蛋白(SIps),包括SIpA、SIpB、SIpX和脂壁酸(LTA),它们与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调动免疫反应。通过构建单纯表达SlpA的NCK菌株,使其与C型凝集素信号3结合发挥调节作用,从而缓解结肠炎,维持健康的胃肠微生物群,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此外,兼性厌氧菌大肠埃希菌,是肠道生态失调的标志物。脆弱拟杆菌可调节多胺分解酶产生活性氧,造成DNA损伤,进而导致炎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UC
短链脂肪酸(SCFAs)与UCSCFAs是由结肠内肠道微生物将膳食纤维酵解形成的代谢物,以乙酸、丙酸和丁酸盐为主,可进入血液循环进一步发挥作用。色氨酸代谢物与UC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芳香族氨基酸,少数的特定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可产生,但多依赖于外源性膳食蛋白的摄入,它是大量微生物和宿主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前体,且最近研究数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色氨酸分解代谢产物对维持肠内稳态有重要作用。胆汁酸与UC胆汁酸由肝脏中产生的胆固醇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中代谢形成,人类主要是鹅去氧胆酸(CDCA)和胆酸(CA)。此外,肠道菌群产生的5-羟色胺(5-HT)也可加重肠道炎症。实验证明,5-HT合成抑制剂可减轻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症状,它可通过信号转导影响肠道蠕动、分泌、血管舒张和营养吸收,无菌鼠实验发现5-HT生成减少且血中浓度降低。基于肠道菌群的UC防治策略
肠道生态系统在维持宿主生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UC与生态失调有关,微生物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通过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UC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定模型下的作用,可以思考并探讨UC的防治策略:微生物方面:(1)宿主通过饮食或摄取外源性物质,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基因表达和物质代谢产生影响。饮食通过改变基因组水平的功能和代谢,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产生影响;膳食成分可能通过增加微生物的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有可能导致疾病易感性。因此,饮食方法有可能是最简单合理的治疗方法。针对UC,希望能更深入地解析宿主-微生物的互利共生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新的治疗方法。(2)益生菌是一大类产生多种代谢产物、且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菌群,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对人体内环境稳定及肠黏膜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3)粪菌移植的应用。因为目前研究的临床结果不一致,其有效性难以确定,近期一项基于中国菌群移植平台的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显示,粪菌移植是U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是迄今对粪菌移植治疗UC最大样本量、最长随访时间的研究。代谢物方面:由于色氨酸代谢受宿主病理状态的影响,可以采用色氨酸及其代谢物作为临床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色氨酸代谢物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疾病状态下的改变可能成为治疗的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色氨酸代谢物的直接作用或靶向受体进而间接操控肠道菌群。......
UC日常调理注意事项
注意气候的影响:秋冬季节天气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居住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特别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以防外寒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其次,注意饮食的适度:夏天天气酷热或者潮湿,人们常常喜欢吃生冷之品,而且食物也容易变质,会招致寒湿之邪侵犯或者暑湿困脾,诱发腹泻。饮食调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对饮食比较敏感,因此饮食宜忌在本病治疗中相当重要。膳食原则:首先,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根据虚实、寒热、久暂而定,饮食治疗亦应遵循这一原则。本病初起或者反复发作较重之时,多属湿热俱重,呈实象,应以清热化湿为主,食性当偏凉;久病便次不多呈虚寒象者,则以补益为主,食性宜偏温;便次较多时,亦可酌用酸涩收敛之食物以助止泻。其次,本病无论虚实,脾胃均有损伤,食疗以扶正为主,参以祛邪,尤须注意进食不当或饮食不节更伤脾胃。最后,饮食宜柔软、易消化、营养丰富、有足够热量为原则,宜少食多餐,并补充足量维生素。生冷、油腻、刺激之品,损伤脾胃,均属不宜。牛奶过敏者慎食牛乳及乳制品。精神调理:精神障碍可影响自主神经,致肠道运动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溃疡性结肠炎。而临床上,常见患者伴有焦虑、紧张、多疑等表现,采用精神疗法或者音乐治疗这一类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气功,参加音乐会或者看一些娱乐性的杂志、小说等等,对患者病情的康复的确有很大益处。知识源于网络。本文仅供科普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需服用药品,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内容源自:
马思彦,董丽娜等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