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为主,其病情极易反复,迁延难愈。目前研究发现其发生与肠道菌群的失衡关系密切,通过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结合文献,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对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1tive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性脓血便、里急后重、呕吐和体重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肠黏膜溃疡性病变和慢性炎症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点。此病多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延伸至降结肠,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全肠。据观察研究显示,此病在发达国家发病率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UC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其治疗手段仍局限于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及外科介入治疗,但药物的副作用层出不穷,外科手术带来的身心伤害及经济压力更是很多患者难以承受之重。不少研究显示肠道菌群是参与UC发病的始动因素,它在肠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发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肠道菌群的失调将造成免疫失衡。随着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来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1.正常人的肠道菌群
人的肠道是微生物的“王国”,正常成年人肠道细菌的种类在~间变动,总数量可达~个。肠道菌群通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来保持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它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是生命必需的组成部分。
肠道的微生物大致可分为3类:
①生理性细菌;
②条件致病菌;
③病原菌。
2.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证实UC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首先,UC患者肠道菌数量有明显变化,这主要体现在益生菌减少和条件致病菌增加,大多数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王艳等将例UC患者根据Mayo评分分为缓解期、活动期轻、中、重度4组,进行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提示疾病活动度越高,菌群失调越严重,益生菌数量越少(Spearman相关系数为0.,P=0.00)。这与孙勇等、褚源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其次,UC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少于健康患者,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韩晓霞等使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致UC模型大鼠13只,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chainreaction-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13只健康大鼠相比,模型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
再次,UC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菌属不尽相同。邱春雷等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Premier5.0设计肠道菌群16S-rDNA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分析例UC患者和30例健康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球形梭菌、柔嫩梭菌、普拉梭菌及总细菌菌落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菌落数增加。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UC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确实存在差异,其中缓解期与健康人差异不大,活动期与健康人差异显著,疾病活动度与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呈正相关;同时,菌群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且UC患者无论病变程度如何,整个肠道的微生态都是整体受损的。不过可能受地理位置、饮食因素、个体差异、实验操作等因素影响,国内外以及各地所培养、检测的UC患者肠道菌群的菌属不尽相同。
但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UC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数量降低,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等)过度增多。其中UC患者的整肠微生态受损能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提供新思路。
3.肠道菌群在UC治疗中的作用
3.1微生态制剂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仍多以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为主,大部分患者疗效明显,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多、长期维持治疗困难等弊端。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在UC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微生态制剂(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MEAs)的应用在UC治疗中逐渐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fa/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