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nkhite-Canada综合征:临床特征和治疗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获得性息肉病。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例的报道。CCS的典型表现是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和皮肤改变(如脱发、色素沉着和指甲萎缩)。内镜特征包括分布于除食管外整个胃肠道的弥漫性息肉,这些息肉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性及腺瘤性息肉。CCS可并发许多疾病,而且有一定的恶性倾向,病死率较高。目前CCS尚无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对目前所有报道的CCS病例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ReviewofDenonvilliers’fascia:thecontroversiesandconsensuses
Denonvilliers筋膜综述:争议与共识
Denonvilliers筋膜(DVF)因其解剖部位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在直肠癌外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DVF对直肠前方手术平面具有重要影响。解剖学和胚胎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DVF这一结构,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基于胚胎起源有三个主要假说:腹膜融合假说、间充质凝聚假说和机械压力假说。从其结构看,DVF可以是单层、双层、多层或是一个复合单层结构。大多数学者认为女性也存在这一结构,但他们更愿意称其为直肠阴道隔而不是DVF。大多外科医生都会选择将DVF后方作为手术层面。本文对DVF方面的主要研究和主流意见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们自身的术中观察,对上述争议与共识展开讨论。希望本文能帮助年轻结直肠外科医生更好地理解DVF,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参考。
Originalarticle(论著)Anexclusivefine-needlebiopsyapproachtosamplingsolidlesionsunderEUSguidance:aprospectivecohortstudy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用于实质病变的标本获取: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背景: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B)的应用日渐增多以提高实质病变的细胞学检出率,但其相较于目前的细针穿刺抽吸(FNA)的优越性并未获明确证实。本研究旨在比较在EUS引导下采用新型Franseen-tip穿刺针的FNB与传统FNA的诊断准确性及操作相关指标。
方法:入组接受EUS-FNB检查的连续实质病变患者,前瞻性记录其操作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人口统计资料、穿刺次数、诊断样本的充分性、不良反应和恢复时间。研究组采用Acquire针抽取样本。同时纳入行EUSFNA检查的实质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Expect针抽取样本。
结果:例行EUS-FNB和例行EUS-FNA进行实质病变样本采集的患者纳入研究。FNB组较FNA组平均操作时间显著缩短(37.4minvs44.9min,P0.),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减少(2.9次vs3.8次,P0.),细胞学检出率明显提高(98.3%vs90.2%,P=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vs0.5%,P=0.)。
结论:EUS-FNB用于实质病变的病理活检是安全可行的,可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病变检出率。FNB或可替代FNA作为所有实质病变的首选标本获取方法。
Esophagealcollateralveinsinpredictingesophagealvaricealrecurrenceandrebleedingafterendoscopictreatment: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
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可预测内镜治疗后复发和再出血: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背景:内镜治疗被推荐应用于食管静脉曲张,但内镜根治后常出现静脉曲张复发或再出血。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食管静脉曲张侧支静脉循环(ECV)的出现率以及ECV与内镜治疗后复发或再出血的关系。
方法:我们通过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统计食管旁静脉(para-EV)、食管周围静脉(peri-EV)和穿静脉(PV)的出现率。分别采用风险比(RR)和比值比(OR)对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复发/再出血风险进行评估。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评估研究间的异质性。
结果:提取的篇文献最终纳入28篇进行分析。合并分析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患者para-EV、peri-EV和PV的出现率分别为73%、88%和54%。静脉曲张复发患者para-EV和PV的出现率分别为87%和62%。PV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显著升高(8项病例对照研究合并分析:OR=9.79,95%CI:1.95–49.22,P=0.),但para-EV患者复发率未见显著升高(4项病例对照研究合并分析:OR=4.26,95%CI:0.38–38.35,P=0.24;3项队列研究合并分析:RR=1.81,95%CI:0.83–3.97,P=0.14)。para-EV患者再出血风险显著升高(两项队列研究合并分析:RR=13.00,95%CI:2.43–69.56,P=0.)。本次meta分析中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
结论:ECV常出现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ECV的出现有助于对内镜治疗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或再出血进行预测。
CurrenttrendsinaccesstotreatmentforhepatitisBinimmigrantsvsnon-immigrants
移民与非移民人群中乙型肝炎患者获治情况的目前趋势
背景: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和外部移民的不断增多已经改变了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数据。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乙型肝炎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探讨不同来源(移民与非移民)和治疗路径患者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年6月至年5月),研究对象来自四个肝病中心收治和随访的HBsAg阳性门诊患者。收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两个地区(国家卫生系统全面覆盖、无任何治疗障碍的地区)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资料、治疗适应证及获治情况。
结果:共对例患者进行评估,其中男性占48.1%。46.6%为移民(其中87.7%出生于非洲),其较非移民更为年轻。在非移民患者中,酗酒、体重过重以及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者的比例相对较高。在例接受HBeAg检测者中,91.7%为阴性。慢性HBeAg阳性肝炎在移民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9%vs0.6%,P=0.),但慢性HBeAg阴性肝炎则在非移民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1.7%vs21.4%,P0.)。无论是满足治疗标准需要治疗的比例(38.4%vs29.2%,P=0.),还是需要治疗者中实际接受了治疗的比例(83.2%vs57.8%,P0.),非移民患者均高于移民者。
结论:相较于非移民,移民乙肝患者年龄相对较轻,代谢性合并症患病率较高,慢性HBeAg感染更为多见。尽管可以获得治疗且具有治疗指征,但部分移民者由于局部适应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
AssociationofpolymorphismsinC1orf,IL1RN,andIL10withpost-inductioninfliximabtroughlevelinCrohn’sdiseasepatients
克罗恩病患者C1orf、IL1RN和IL10基因多态性与英夫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后药物谷浓度的关系
背景:英夫利昔单抗(IFX)诱导治疗克罗恩病后的药物谷浓度会影响近、远期疗效,但药物谷浓度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FCGR3A、ATG16L1、C1orf、OSM、OSMR、NF-kappaB1、IL1RN及IL10等基因多态性是否与这种个体差异相关,并通过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来预测诱导治疗后IFX血药浓度。
方法:回顾性纳入例接受IFX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检测诱导治疗后IFX谷浓度和8个基因中41个标签单核甘酸多态性(tagSNP),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来预测诱导治疗后的IFX浓度是否达到治疗剂量(3μg/mL)。
结果:rs(P=0.)、rs(P0.)、rs(P=0.)、rs(P=0.)、rs(P=0.)和rs(P=0.)等6个SNP与诱导治疗后IFX谷浓度显著相关。IFX谷浓度的多因素预测模型纳入的变量包括:血浆白蛋白(P=0.)、rs(P=0.)、rs(P=0.)、rs(P=0.)和rs(P=0.)。该模型在训练队列中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为0.,在验证队列中的AUROC为0.。
结论:诱导治疗后IFX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C1orf、IL1RN和IL10基因多态性所致,基于这些基因多态性的多因素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IFX血药浓度。
Irritablebowelsyndrome-likesymptomsintreatedmicroscopiccolitispatients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jzl/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