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结肠炎症状 >> 结肠炎针灸治疗 >> 正文 >> 正文

消化科医生防踩坑指南细数ldquo江

来源:结肠炎症状 时间:2021-1-19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疗,你是否也踩过这些坑?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快来看,隔壁消化科的不小心又承受了来自主任的“灵魂重击”……

???????

主任

你来看看这个患者,8周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结合他的实验室、影像学、内镜检查等资料,可能是什么病?

消化小白

应该是溃疡性结肠炎

主任

那你看这个患者应该怎么用药?

消化小白

用糖皮质激素……维持临床症状缓解……吧~

主任

糖皮质激素是可以诱导活动期UC的缓解,维持期还能这么用吗?我平时是这么教你们的吗?!???????

怎么样?有在科室内味儿了吗?

看来,对消化科“潜力股”们来说,平日多积累、多学习,才能做到在临床处理的时候临危不惧,在主任提问的时候信心满满,不踩坑啊!

UC是一种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炎症性肠病(IBD),据统计约50%UC在确诊后疾病活动会长期持续或间断存在,甚至逐渐加重[1]。但是目前临床对于UC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今天,小编综合整理相关文献内容,供临床参考。

误解一:UC没有CD那么严重

■事实:UC具有致残性,与克罗恩病(CD)类似,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

CD病变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并引起透壁性病变,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致残性、进展性和破坏性疾病,会导致高昂的社会成本和巨大的生活负担。UC病变相对而言更加局限,主要发生在结肠的黏膜层,其致残性可能常常被低估。

其实,与CD类似,UC不仅影响患者日常工作(UC12.6%;CD12.2%),还会造成永久性残疾(UC1.6%;CD1.7%),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一项法国队列研究显示,近一半的IBD患者表示受疾病影响,生活质量差(CD55.1%;UC37.3%)、严重疲劳(CD48.9%;UC37.1%)和/或出现抑郁症状(CD49.9%;UC48.5%)。近三分之一的IBD患者表示受疾病影响,出现焦虑(CD31.8%;UC28.1%)和/或消瘦(CD22.1%;UC22.7%)或严重残疾(CD12.9%;UC10.4%)[2]。

表1:关于UC和CD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2]

此外,UC相关的经济负担也不应被低估。一项研究回顾分析了年至年间美国商业保险索赔数据库,显示CD和UC疾病与治疗相关的费用大致相似;一项系统评价显示,手术并发症在UC患者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术后6个月术后并发症的平均额外费用为18,美元,随访5年增加到34,美元[2]。

误解二:UC是局限于“黏膜”的病变

■真相:UC是进展性疾病,随病程延长,患者会表现出疾病活动度加重、疾病扩展、结肠切除、癌变等进展性特点。

目前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大误区:认为UC只是局限在黏膜的病变,而非进展性疾病。事实上,随着UC病程的延长,患者会表现出疾病活动度加重、疾病扩展、结肠切除、癌变等进展性特点。

IBSEN研究对名炎症性肠病患者,在确诊后1年、5年和10年进行系统随访。结果显示多数UC患者在疾病诊断时最为活跃,随后约44%的患者可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1]。

图1:IBSEN研究结果

同时,随时间推移,UC患者的结肠切除术风险、住院治疗风险以及结直肠癌变的风险也都逐渐增加[1,4-5]。近期一项基于人群的荟萃分析表明,UC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2.4倍[2]。

一项meta分析,纳入31,例UC患者资料,用以评估在亚洲人群中UC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结果发现,亚洲UC患者在自诊断后10年时的结直肠癌累积风险为0.02%,20年时累积风险为4.8%,30年时累积风险为13.91%[5]。

此外,UC在结肠生理过程中会造成持续炎症损害,发生其他肠道并发症,如肠道狭窄、假性息肉、肠道动力不足等[2,6]。

图2:UC可导致肠道结构及功能性改变[2]

误解三:UC治疗目标只停留在临床症状缓解

■事实:UC治疗目标目的是达到黏膜愈合、在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提高疾病持续缓解的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治疗药物的不断增加,UC的治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临床症状缓解。

年,STRIDE专家委员会确定了IBD的“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T2T)方案。最新证据表明,完全黏膜愈合可能是UC的理想治疗目标。随着黏膜愈合的定义不断发展,应同时考虑2个方面:内镜愈合和组织学愈合。有证据表明,在表面已没有活动性疾病的UC患者中,仍可能存在肠黏膜微观炎症活动[7]。

图3:STRIDE临床指南提出了新的IBD疾病管理标准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UC临床诊治指南[8]指出,治疗UC患者,目的是达到黏膜愈合、在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提高疾病持续缓解的可能性,并且避免住院和手术。

已有多项研究提示,早期的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可以预测UC更好的远期治疗结局,与黏膜未愈合相比,早期黏膜愈合与长期临床缓解、免于结肠切除和无激素长期临床缓解密切相关[9];且UC患者获得更深的黏膜愈合程度可有效减少UC复发风险和结肠切除风险[10-11]。

图4:黏膜愈合对长期临床缓解的影响

误解四:UC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即可

■真相:糖皮质激素不能用于UC的长期维持治疗,早期使用生物制剂可改善患者长期结局。

在治疗UC的传统药物中,糖皮质激素用于UC治疗已经超过60年,可有效诱导活动期UC的缓解[12],但糖皮质激素并不能用于UC的长期维持治疗,这是因为目前无糖皮质激素缓解已经被确定为临床治疗目标,且糖皮质激素存在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反应。而对于免疫抑制剂,回顾性分析显示硫唑嘌呤治疗UC的无激素缓解率仅为58%,且部分患者由于副作用无法长期维持治疗[13]。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越来越多地用于UC的早期治疗。研究发现,生物制剂用于UC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长期结局,实现更优的疾病控制。年美国胃肠病协会(AGA)中-重度UC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于门诊的中-重度成人UC患者,应尽早使用生物制剂(不管是否联用免疫抑制剂剂),而不是在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不佳后再使用(条件性推荐,低质量证据)[14]。

目前临床上用于UC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维得利珠单抗。其中,维得利珠单抗不同于既往的全身性系统性作用生物制剂,是目前唯一的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以肠道淋巴细胞特异的整合素α4β7为靶点,精准作用于肠道抑制其炎症性反应。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UC临床诊治指南推荐维得利珠单抗作为中-重度活动性UC治疗的一线生物制剂(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中等)[15]。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维得利珠单抗可以早期诱导并维持中重度UC患者的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16-17]。

文末小调研:

参考文献:

[1]SolbergIC,LygrenI,JahnsenJ,etal.ScandJGastroenterol.;44(4):-40.

[2]CatherineLeBerre,etal.UlcerativeColitisandCrohn’sDiseaseHaveSimilarBurdenandGoalsforTreatment.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18:14–23.

[3]SafroneevaE,etal.AlimentPharmacolTher.;42(5):-8.

[4]SamuelS,etal.InflammBowelDis:19(9):-66.

[5]BopannaS,etal.LancetGastroenterolHepatol.:2(4):-76.

[6]TorresJ,etal.InflammBowelDis.;18:-63.

[7]AmJGastroenterol.Jun;(6):-.

[8]DavidT.Rubin,etal.ACGClinicalGuideline:UlcerativeColitisinAdults.AmJGastroenterol;00:1–30.

[9]ShahSC,etal.ClinGastroenterolHepato.;14(9):-55.

[10]Barreiro-deAcostaM,etal.JCrohnsColitis.;10(1):13-9.

[11]ManginotC,etal.Gut.;64(7):-2.

[12]SCTruelove,LJWitte.BrMedJ.;2():-8.

[13]AGFraser,TROrchard,DPJewell.Gut.;50(4):-9.

[14]FeuersteinJosephD,IsaacsKimL,SchneiderYecheskeletal.AGA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ontheManagementofModeratetoSevereUlcerativeColitis.[J].Gastroenterology,,:-.

[15]NancyWalsh.NewUlcerativeColitisGuidelinesAddressGrowingComplexity——LastACG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jzl/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