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复杂,最常见的病因是非特异性结肠炎,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等。一般认为和感染、免疫遗传、环境、食物过敏、防御功能障碍及精神因素有关。
1.过敏因素
过敏性病变,受个体差异影响。主要是肠道性过敏,偶尔也累及皮肤。有些人对鱼类、虾、蟹、牛乳等高蛋白食物产生过敏,这些异体蛋白进入人体产生大量的组胺物质,引发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是受致敏物质刺激,自身免疫引起的反应,激发大量免疫细胞凝聚、均集结在消化道黏膜表面,从而引起黏膜表面水肿、充血及渗液等炎症发生。
2.感染因素
一般认为都与感染有关,每当发病时,使用抗生素都能有不同程度控制病情和治疗的效果,说明该病有致病菌的作用。
3.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出现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肠炎。
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1.慢性腹泻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甚至带脓血。
2.反复腹痛
腹痛多为慢性,时轻时重,有时腹痛先于腹泻,有时伴有发热、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腹痛可为脐周或左下腹。
3.其他表现
偶尔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由于长期发作,患者往往表现为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的现象,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中尤为明显。
慢性结肠炎如何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内科治疗
(1)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复方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有贫血者可予输血,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2)病因治疗①抗感染药:根据细菌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针对致病菌的抗感染药物,如氟哌酸胶囊、环丙沙星、甲硝唑、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或抗生素保留灌肠,如复方诺氟沙星灌肠液。②皮质类固醇:常用药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
(3)对症治疗①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硝苯地平等;②止泻药,如复方樟脑酊、思密达、洛哌丁胺等;③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乳酸杆菌等;④增加胃肠蠕动药,如吗丁啉、西沙比利等;⑤缓解便秘药,如口服果导片、外用石蜡油、开塞露等。
2.外科治疗
有20%~30%重症慢性结肠炎患者最终需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有四种手术可供选用。①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②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③控制性回肠造口术;④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
(二)中医辨证论治
1.毒热炽盛、清浊不分
湿热较重,调治失宜,湿热蕴毒,阻滞中焦,清浊不分,泄泻无度,毒热入于营血,证见高热、烦渴、尿短赤、倾泻暴注或蛋花样稀便,舌质红,脉弦数或细数。治宜燥湿清热、升清止痢。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2.热盛阴耗、清浊不分
因患者素体阴虚,或于产后、术后气血两伤,湿热毒邪久羁,阴血耗伤。又因大泻之后多亡阴,致使阴虚之体日衰、毒热之像日著,正虚而邪实,病情危笃。下午潮热,口干欲饮或不欲饮食,颧红,五心烦热,尿短赤,舌质红,脉数。治宜养阴透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3.脾虚湿盛,清浊不分
素体脾虚,湿困气阻,脾虚湿盛,清浊不分。神疲懒言,食少纳呆,口渴不欲饮,腹泻,稀便频作,舌苔白,脉沉细。治宜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用人参健脾片
4.脾肾虚衰、阳虚欲脱
因倾泻无度,多必亡阴,阴竭则无阳依附,致使阴竭阳脱。形寒肢冷,四肢消瘦,四肢逆冷,畏寒,腹胀腹肿,脉微欲绝。治宜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方用人参健脾片和四神汤加减。下面,小编提供几个慢性结肠炎的案例供大家分享。
这位结肠炎患者以前一天去厕所6-7次,服用百善人参健脾片后半个月,一天1-2次,且没有里急后重的感觉了,症状改善明显。
这位慢性结肠炎的患者第一次就诊时腹泻,服用3盒以后,腹泻症状完全消失。
这位结肠炎的患者说人参健脾片效果真好,脸色好看了,干活也有力气了,也不便溏了,且医生说基本上每一个结肠炎患者吃过一次都会回来买......
这位结肠炎患者原来一天大便3-4次,服用一盒百善人参健脾片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这位结肠炎患者用了效果好,为巩固治疗,外出务工,一次带10盒......
希望小编的几个案例能给您的治疗带来帮助。
最后,提醒各位结肠炎患者预防也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保持良好睡眠;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要注意衣着,保持冷暖适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周霞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jzl/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