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向来遵循四季时序变化,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春季万物复苏,大自然阳气生发,除了顺应天时养护好体内的阳气之外,依据中医的五脏调养法——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此时养肝正当时。
新消息报记者孙丽琼
肝属木,与春相应
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肝脏兼具排毒、解毒、分泌等诸多重要功能,但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肝是人体的“大将军”,指挥其他脏器协同“作战”。看起来威风凛凛的肝其实也很脆弱,发几次火、喝几次酒、熬几次夜,它可能就会生病。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人王炎杰告诉记者,肝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季相应,通于春气。类比春天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的特性,肝同样具有条达疏畅、升发生长的特性。肝气疏通、畅达则全身气机条达,进而推动人体全身血液、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脏器,促进消化系统正常工作、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调节人的情志等。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始发,人的肝气亦变得旺盛。若肝气不顺,与春天的生化之气不相合,就会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进而肝气上逆、气郁化火、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出现烦躁、易怒、眩晕、面赤,甚至中风昏厥等症状,这也是诸多肝脏疾病容易在春天加重和复发的原因;另一方面,利用春季人体机能的生发特性,正是保持肝气升举、调畅体内气机的最佳时节,故春季最宜养肝。
肝不好,眼睛干脾气暴
中医理论认为,肝脏主要有两大功能——主疏泄和藏血。
疏泄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节上,一个总是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人,其肝脏的疏泄功能势必不足;反之,有的人暴躁易怒,这是典型的肝阳上亢。除了血管之外,肝脏也是一个重要的藏血器官,中医讲求阴平阳秘,如果一个人藏血不够,他体内的“阴”就不够,无法和“阳”达成平衡,随之就会出现眼干眼涩、头疼头晕、脾气暴躁等一系列肝阳上亢的表现。
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肝脏功能如何,首先可以观察他的情绪是否平和乐观,长期的暴躁、抑郁都是肝脏功能受损的表现。其次可以看眼睛,中医里常说“目为肝之窍”,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常常发干、发涩、容易流泪,无光泽。指甲也是一个很好的判断依据,中医认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脏蓄积时,指甲上会有明显的信号。如果指甲易脆易断、凹凸不平,甚至出现一条条竖起的棱线,其实是肝脏功能不好的外在表现。此外,很多人易犯咳喘,咳嗽不止,是属于“木火行金”肝气犯肺的缘故,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经气排泄不利的表现。
少酸增甘,多食柔润之品
对于春季如何养肝,很多养生达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专家建议在保持情绪平和、稳定的前提下,还是要根据个体辨证施治。
进入春季之后,不宜延续冬天的饮食传统,用温性食物逐步替代热性食物。早春余寒未尽,适当吃些温热食物有助祛寒升阳,但牛羊肉等热性食物可适当减量,以免肝火上亢,此时不妨多吃一些柔润之品,如百合、山药、莲子、枸杞等,用口味清淡的天然食品养肝滋阴。尤其提倡多补充蔬菜水果。因为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人体需要补充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减少口角炎、舌炎、口腔溃疡,以及多种皮肤病在春季复发的可能性。
“少酸增甘”也是需要遵循的饮食原则。王炎杰主任解释,酸性主收敛不利于抒发,而肝的本气就是酸,此时再摄入过多的酸性食物,易使肝气过旺。中医五行说也认为,肝与酸相应,脾与甘相应;肝气过旺会制约脾的功能,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少酸增甘”可以抑制肝气过于亢盛,同时培补脾气的亏虚。山药、扁豆、核桃、菜花、莴笋、黑米、燕麦等五谷杂粮,以及花生、大枣、蛋和奶都可归为甘类,再搭配新鲜的蔬菜水果以疏肝理气。
晚睡伤肝又毁容
和冬季作息稍有不同,《黄帝内经》主张春季要“夜卧早起”,意思是你可以睡得比冬天晚一点,但起床时间反而提前了。对此,王医生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古人的作息相对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夜长日短,那就“早卧晚起”;立春之后日长夜短,此时就要顺应天时“夜卧早起”,让体内的阳气得以生发。现代社会盛产“夜猫子”,但夜卧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这个时间段肝脏进行自我修复,常年晚睡或者熬夜,势必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体内毒素排不干净就会反映到脸上,出现痘痘和各种斑。
专家名片王炎杰,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宁夏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肝癌、胃癌、食道癌等。
专家名片
王炎杰,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宁夏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肝癌、胃癌、食道癌等。
创客小新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jzl/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