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
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患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例RV肠炎全部病例。因发热、呕吐、腹泻入院,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符合RV肠炎诊断标准。例患儿中经心肌酶普及心电图检查发现合并心肌损害例,其中男71例女41例。发病年龄6个月21例,6~12月67例,1~3岁15例3~5岁9例。全部病例除外感染及其他因素所致心肌损害,全部患儿既无心肌炎病史。
临床表现
全部患儿均有蛋花汤样便及稀水便。伴有发热99例、呕吐60例。所有患儿均有脱水现象。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6个月以下患儿因有母亲传给的抗体,对RV有强耐受性一般较少发病,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2岁以上小儿多数以感染过轮状病毒体内有了抗体,所以发病率也明显降低。
本组病例中有57%的患儿有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
由于CK-MB是心肌损害特异而敏感的指标,通过对CK-MB及CK-MB/CK比值的观察,可以了解RV感染对患儿心肌损害及相关因素。本组病例中脱水、、酸中毒、发热、电解质紊乱程度越重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越明显,提示我们心肌酶的改变除了与病毒血症有关外,是否与脱水、酸中毒、发热有关,心电图改变是否与电解质紊乱有关,目前还缺乏大量临床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提示我们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问题,在临床上对精神面色差、心率不齐、心音低钝应早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复查肌钙蛋白或超声心电图检查。
预防管理传染源
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
检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胃肠病毒科,是由11个片段组成的双链RNA病毒,近30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RV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约占40%)
产品特点
样本类型:人粪便样本
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10~15分钟出结果
特异性,敏感性高
临床意义:
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能动态了解病情,对指导和预防该病有重要意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jzl/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