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声昨天发布了孕产妇哪些抗生素不能用,哪些能用。如果没有看到昨天文章的伙伴们,可以点(孕产妇,哪些抗生素不能用?)进入查看,由于篇幅的限制昨天只讲了抗生素部分,今天接下来把其它药物部分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按照国际惯例,还是先了解FDA关于孕产妇用药的分级标准
FDA关于药物在孕期的分级标准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情况,将药物对胎儿的危害等级分为A、B、C、D、X5个级别:
A类:在人类有对照组的研究中,证明对胎儿无危害。包括多种维生素,孕期维生素制剂,但不包括大剂量维生素制剂。
B类:动物实验中证明对胎仔无危害,但尚无在人类的研究;或动物实验证明有不良作用,但在人类有良好对照组的研究中未发现此作用。
C类:尚无很好的动物试验或人类的研究,或者动物实验对胎儿有不良作用,但在人类尚缺乏可利用的资料。很多在妊娠期常用的药物属于此类。
D类:已有证据证明对胎儿有危害,但在孕期应权衡利弊,在利大于弊时,仍可使用。如苯妥英纳、卡马西平等。
X类:已证明对胎儿的危险明显大于任何益处。例如:治疗痤疮的异维甲酸,可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面部及心血管的多种畸形。
一、镇静、催眠及抗抑郁药:
①地西泮(D)类:
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人类有个例报道致腭裂及肢体畸形,但大样本研究未发现其致畸率增加。由于胎儿排泄功能较差,安定及其代谢产物在胎儿血中的浓度较母体为高,且聚集在胎儿心脏较多,可引起胎心率减慢,还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肌张力降低及Apgar评分降低等。
②巴比妥类(D)类:
动物实验表明有致畸性;孕妇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药物撤退综合征,属孕期慎用药。
③锂盐(D)类:过去认为是致畸药物,可引起严重心脏畸形及开放性神经管畸形。年一项包括例患者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心脏畸形发生率为2.8%。现FDA将其分为D级。
④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多为C\D类药,在早孕期用药可能致畸,另外此类药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减少子宫的血流灌注。但有人调查>万用过该药的妇女,先天畸形的发生率并未增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B\C类药,不增加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为孕期抑郁症患者的首选药物。
⑤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C)并不增加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但分娩过程中应用,应注意对新生儿呼吸产生抑制作用,及对新生儿肌张力的影响。
二、解热镇痛药:
①阿司匹林:C\D级。
过去认为可引起腭裂及心脏畸形,但大样本研究证明早孕期应用不增高致畸率。但孕晚期应用,影响孕妇血凝并可致羊水过少、胎儿动脉导管过早关闭等。
有人观察了66例自孕15周起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并未发现其对动脉导管的副作用。认为孕期小剂量长期应用是安全的。
②扑热息痛:为B类药。对余例的调查显示,不增加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亦无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相对安全
③消炎痛、布洛芬:此2种药物并不致畸,但可引起胎儿动脉导管收缩致胎儿肺动脉高压及羊水过少,消炎痛还可引起胎儿脑室内出血,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孕早中期为B级,孕晚期为D级。
④麻醉性止痛药:
吗啡及杜冷丁:FDA分为C级,但长期大量使用时为D级;不增加致畸率,但能迅速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成瘾,产时应用可对新生儿呼吸有抑制作用,应在用药4小时后结束分娩。
三、降压药:
①硫酸镁:安全,对胎儿无致畸作用。分娩前大量应用,可致新生儿肌张力低下,嗜睡及呼吸抑制,应慎用。
②肼屈嗪(肼苯达嗪):为C类药。动物发现有致畸作用,但在人类妊娠早期应用本品未发现有致畸作用。其降压效果不稳定,现妊娠期少用。
③利血平:可通过胎盘产前应用可致新生儿肌张力降低及鼻塞,产前不宜应用。
④甲基多巴:为B类药:本品广泛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尤其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未发现对胎儿有严重不良影响。
⑤硝苯地平(心痛定):C类药。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人类无报道,孕早期慎用。本品不降低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但舌下含化可引起母亲严重低血压和胎儿抑制。
⑥拉贝洛尔:C类药。在人类中无致畸报道。口服不减少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但静脉注射可致胎盘血流减少,孕期不宜静注。
⑦酚妥拉明:为C类药。孕期可用,尤其适用于妊高征合并左心衰竭者
⑧硝普钠:C类药。可通过胎盘,用量过大可引起胎儿氢化物中毒及颅内压增高,还可影响胎盘血流量而危及胎儿。
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高度可疑致畸药。可引起胎儿肾脏畸形,肾毒性及新生儿无尿,孕期禁用。
⑩心得安:孕期长期应用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和低血糖,应慎用。
四、利尿药:
①呋塞米(速尿):C级,无致畸报道,可使母血流量减少,影响胎盘灌注,长期应用可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或电解质紊乱。
②氢氯噻嗪:C类药。无致畸报道,长期应用可致电解质紊乱。
五、抗甲状腺药及碘制剂:
①丙基硫氧嘧啶(PTU):为D类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可通过胎盘,为孕期甲亢首选药。但人类应用有致胎儿畸形的个案报道。乳汁内浓度低,哺乳期可用。
②甲硫氧嘧啶:为D类药。易通过胎盘,孕期应用副作用发生率为8%,现已少用。
③他巴唑:D类药。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很容易得通过胎盘,可致胎儿畸形。
④碘制剂:可通过胎盘,长期应用可致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
⑤甲状腺素及左甲状腺素:为A类药。不通过胎盘,对胎儿几无影响。
六、激素类药物:
①己烯雌酚:为明确的致畸剂。可使胎儿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子代女婴或在青春期发生宫颈透明细胞癌或阴道腺病。孕期禁用。
②孕激素:黄体酮为D类药。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但人类未发现。安宫黄体酮及炔诺酮均为D类,为人工合成的孕激素,有弱致畸作用,孕期避免应用。
③雄激素:可致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孕期禁用
④口服避孕药:过去报道可使胎儿染色体畸变及胎儿致畸。扩大样本后与对照组相比致畸率无显著差异。现在认为只要是孕期不用即可。
⑤米非司酮:催经止孕失败后,若胚胎继续发育有致畸报道,服药失败者应终止妊娠。
毓婷:TERIS报道了几百例使用毓婷后怀孕的患者,未见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
七、抗凝药物:
①肝素:分子量大,不易通过胎盘,对胎儿几乎无影响,孕期可用。
②华法令:D类,可致畸。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早孕期应用约15-25%致畸,孕中晚期应用可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凝血机制异常。
八、降糖药物:
①胰岛素:分子量大,不易通过胎盘,对胎儿影响小,孕期首选。
②口服降糖药:可通过胎盘,抑制胎儿的胰岛功能,致新生儿低血糖。
九、预防接种:
几乎所有的免疫接种制剂均被FDA划为C类。孕妇及接种后3个月内可能妊娠的妇女不应接种活病毒疫苗和活菌苗。
①乙型肝炎灭活疫苗:C类。现多为基因重组的乙肝表面抗原亚单位成分,无活性,安全、高效,孕期可用。
②甲肝灭活疫苗:C类。动物实验未见不良影响,对胎儿安全性的研究未见报道。
③狂犬病疫苗:C类。现常用的狂犬病疫苗均为灭活疫苗,有报道,孕期使用本疫苗后未见新生儿畸形率增加。妊娠期用于接触后的预防接种不是禁忌。
④风疹病毒疫苗:C类。为活疫苗。孕期及孕前3个月应避免接种。但对于接种本疫苗后3个月内妊娠者,不必常规终止妊娠,,在对患者详细解释及在孕妇自愿的情况下可继续观察。
如果孕期有下列传染病风险者,可以使用霍乱,甲肝,乙肝,麻疹,腮腺炎,流感,鼠疫,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破伤风,白喉,伤寒,水痘和黄热病的疫苗。
十、酒精:
酒精干扰胎儿胎盘循环导致胎儿缺氧,损害胎儿脑组织,其代谢产物乙醛有致畸作用,常致流产及胎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异常面容、肢体畸形、心脏畸形、身体语言发育障碍智力低下等。
版权申明: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转载旨在帮助更多医护,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推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jzl/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