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结肠炎症状 >> 结肠炎如何治疗 >> 正文 >> 正文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含黄连方剂治

来源:结肠炎症状 时间:2022-4-20

摘要:目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分析以黄连CoptidisRhizoma为核心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并阐明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的分子机制,为其实验验证及新型方剂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用于治疗UC的含黄连方剂,设置同时满足支持度≥0.25,置信度≥0.9且提升度≥1的药对为含黄连核心药物组,利用TCMSP、HERB和TCMID数据库检索活性成分并收集相应靶点,在GeneCard和OMIM数据库中以“ulcerativecolitis”为关键词检索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11.0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利用“微生信在线”网站对潜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通路可视化,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4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对接验证。结果数据库筛选得到首目标方剂,主要涉及72味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提示黄连与木香、甘草、白术、茯苓、当归是具有强关联性的5组药对,这6味核心药物一共含有种成分、潜在靶点个,其中有83个靶点分布在骨髓和淋巴组织,关键靶点有31个,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serine/threoninekinase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protein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1,MAPK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APK8。KEGG分析结果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IL-17、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receptor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RAGE)等通路与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受体蛋白与中药成分的对接活性好,作用较稳定且与原配体的结合能相近,其中β-谷甾醇与原癌基因JUN具有最低的结合能。结论初步分析了含黄连方剂治疗UC的配伍规律,并且在分子水平揭示了含黄连核心药物组治疗UC的机制,为后续含黄连方剂治疗UC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属于一种慢性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部位常始于直肠,逆行而上,可累及全结肠与末端回肠,呈连续弥漫性分布。据报道,UC更多见于年轻群体,30~40岁的成年人是疾病发作的高峰年龄阶段[1-2]。UC无性别差异,近年来,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呈上升趋势,且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自身免疫和易感基因等因素,可导致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且具有癌变倾向并伴随多种肠外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WHO将其确定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3-4]。根据其临床表现,UC在中医古籍中多被称为肠澼、泄泻、下痢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泄泻》载:“凡《内经》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泻也;有言肠澼者,即下痢也。”对于UC的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多为外感六淫、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病因相互错杂,损伤脾胃而致病。病程中始终存在脾虚湿聚的病机变化,因此脾肾虚衰是本病的必然转归,临床上多在补脾肾的基础上分期、分型而辨证施治[5-6]。

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teetaWall.的干燥根茎,性寒,味苦,归心、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泻痢、呕吐等症,古今均视为治痢要药[7]。《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肠澼,腹痛,下利。”《名医别录》强调其:“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现代研究表明,除主要成分小檗碱外,黄连尚含黄连碱、巴马汀、阿魏酸、绿原酸等化学成分,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抗炎、抗病毒等作用[8-9]。将含黄连煎剂用于治疗UC患者,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修复肠黏膜,愈合溃疡,其抗UC的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粪中性粒细胞衍生蛋白的含量、抗氧化应激等有关[10-13]。然而目前关于黄连治疗UC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尚不够深入且缺系统性评价方法。

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是将我国丰富的中医药古籍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挖掘药物之间的相互规律及内在联系,是中医药信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14-15]。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强调“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本文以IBMSPSSModeler18.0关联规则挖掘方剂数据库,归纳黄连高频、强相关的药物组合;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高频对药治疗UC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利用分子对接实现初步验证。从“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组织分布-通路”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黄连方剂加减配伍用于治疗UC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1材料与方法

1.1处方数据来源

用于治疗UC的含黄连方剂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方剂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rhzl/9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