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最早被用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些慢性、进展性疾病,是指疾病诊治过程中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患者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治疗目标的疾病管理策略。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炎症性肠病(IBD),近年来在其治疗中也逐渐引入达标治疗的概念。明确UC达标治疗的目标,并通过“评估-预测-分层-监测”的疾病管理策略实现达标治疗,对于改善UC远期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UC治疗的难点是什么?
U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和异质性的炎症性肠病。挪威IBSEN研究小组对确诊UC患者随访10年的队列(n=)进行分析,病程曲线图(图1)显示UC患者的病程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患者病程的异质性是IBD疾病异质性的一种体现,提示对不同特点的患者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而且只有在疾病早期,抓住治疗“机会窗”,进行早期干预和强化治疗,才有可能打破UC缓解与复发的循环。
在肠道结构与功能方面,UC的疾病进展有6种主要表现形式:
①近端延伸:无论是直肠型的UC进展为左半结肠型或全结肠型,还是左半结肠型UC进展为全结肠型,都称为UC的近端延伸,在UC患者中的比例占15.7%;
②狭窄形成:例如直肠狭窄以及直肠周围脂肪组织沉积会引起骶前间隙增宽,而且病程时间越长,骶前间隙越宽;
③肠道假性息肉和纤维化形成;
④肠道弹性和适应性下降,造成了肠道动力的障碍;
⑤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引起里急后重和排便失禁;
⑥通透性改变,黏膜屏障作用下降:既是IBD发生的始动因素,也是慢性过程中,达到黏膜愈合患者出现复发的原因。
在UC患者病程方面,疾病进展则表现为复发、UC相关住院和手术、药物升级、癌变和致残等。有一项纳入了例患者并系统回顾分析了UC的自然病史,发现10年UC的累积复发风险达到70%~80%,50%的患者会经历UC相关的住院,5年和10年结肠切除术的累积风险达到10%~15%,结直肠癌风险也逐年增加,并且UC可能导致工作能力的丧失,可见U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及致残性的疾病。该研究发现,达到黏膜愈合的UC患者,随访结肠切除术的风险降低,提示如果将黏膜愈合作为治疗目标,患者可能获得良好预后。
2.UC达标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在UC的治疗中,人们最初将症状改善和临床缓解作为UC的治疗目标。但发现在无症状的UC患者中,仍然可能存在肠道炎症和疾病进展,因而逐渐提出将内镜下“黏膜愈合”作为UC治疗的目标。近些年又提出“组织学愈合”的概念。无论达到内镜愈合还是组织学愈合,都为了实现终极目标,即改变UC的远期病程,阻断疾病的进展。
2.1国际STRIDE共识
年,国际炎症性肠病研究组织(IOIBD)通过一项名为“选择炎症性肠病治疗目标”(STRIDE)的项目,公布了由28位专家达成的12项共识,其中最重要内容就是将UC达标治疗的目标定义为临床/患者报告缓解和内镜缓解。临床缓解即患者自我报告(PRO)无直肠出血,排便频率正常,而内镜缓解指Mayo评分为0~1分。通过以上短期目标的实现,以达到阻断疾病进展的远期目标,进而预防异型增生/癌变发生,减少住院治疗和手术,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由此可见,UC达标治疗的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既是主观症状目标及客观炎症目标的结合,也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
2.2临床证据的更新
在STRIDE共识提出的治疗目标中,病理组织学目标、生物标志物目标以及影像学目标尚未成为UC达标治疗的目标。经过近几年临床证据的积累,UC达标治疗的目标不断在完善。在患者自我报告方面,出现了一些经过验证的、新的量表或者技术,比如说IBD残疾指数(IBD-DI)或智能手机移动应用等。患者的症状减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对UC患者治疗的一个最基本的、最初级的目标。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充分沟通,建立一种医患共同决策(SDM)的治疗模式,而不是医生单方面、家长式的决策模式,在UC的治疗中正在成为医疗决策时的主流方向,这既是医学伦理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需要。
在内镜治疗目标方面,UC的内镜下疾病严重指数(UCEIS))与Mayo评分具有相似的重要性,而UCEIS指数由于积分由0到8分,共分为9层,所以更有利于疾病的分层。内镜治疗的目标也更倾向于由原来的0~1分而调整为更严格的0分。
在病理组织学目标方面,Nancy指数和Robarts组织病理学指数(RHI)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工具,推动组织学愈合成为达标治疗的新目标。在生物标志物目标方面,粪钙卫蛋白的临床数据积累也越来越多,推荐的cutoff值为μg/g。同时也开发了患者家庭自测的粪钙卫蛋白试剂盒,有利于患者在家庭中完成自我监测,也避免了密切监测带来的过高费用。
在影像学目标方面,磁共振、肠道超声和CT肠道成像等检查,由于其非侵入性的优势而受到重视,但其价值还有待验证。一些未来新兴的治疗目标,例如反映肠道通透性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可能将用来评估内镜黏膜愈合患者的疾病活动度。
3.如何实现UC达标治疗?
年Gastroenterology杂志介绍了UC疾病管理的当前策略和未来策略。当UC患者确诊后,首先需要完成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其次是预测疾病的病程和进展风险,之后对高风险和低风险的患者进行分层治疗,再通过密切的监测(包括疾病活动指数、药代动力学等)评估治疗后患者是否达到了目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未来UC疾病管理中,会有一些新型(包括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预测工具应用在疾病的评估和治疗反应的预测中。总之,在UC的疾病管理策略中,准确把握“评估-预测-分层-监测”四个重要环节,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患者的达标治疗。
3.1评估严重程度
以往对UC严重程度的评估(如临床常用的“改良Tru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分型”),是针对患者某个时间点(如入院时)的一种横断面式的评估办法。年IOIBD组织推荐,将疾病严重程度指数(DSI)作为评价UC患者整体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首先由IOIBD专家对患者自我报告、炎症负担和疾病病程中可能影响UC疾病严重程度最为相关的因素进行打分,发现“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C反应蛋白的升高、内镜下溃疡糜烂和曾经使用过生物制剂或免疫抑制剂”得分都在10分以上。进一步再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DSI指数归因于患者结肠黏膜的病变程度(18.1%)、疾病对日常活动的影响(14%)、C反应蛋白的升高(11.2%)和曾经使用过生物制剂的治疗(10.1%)。
总之,决定UC疾病严重程度指数的因素包括三方面——疾病客观的炎症负担、患者主观的症状以及疾病病程。与以往的评估方法不同,DSI指数可以更全面地评估UC患者的整体情况,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rhzl/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