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热门行业:外卖。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宅在家里的人为了节约时间成本纷纷选择了最便捷的形式:点外卖。戳一下手机,外卖就会到。
但事实上,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千年,早在宋朝时期,外卖就已经很流行,连皇帝都是外卖的忠实用户,私藏着一份独有的外卖清单。
证据嘛,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能够“活捉”一名野生的汴京外卖小哥。左手端着两个食盒,右手拿着食具(或许是筷子),刚从店家中走出,不知要给哪家送外卖去。
《清明上河图》截图没有手机,古人怎么点外卖?
太上皇赵构很喜欢外卖。在宋孝宗来向他请安的时候,赵构特地点来了外卖,订单上有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嗯,看来赵昚爱外卖是有迹可循的,这不是妥妥的老吃货带着小吃货!
虽然那时没有手机,不能网上下订单,但是只消差人到饭馆点个菜,“逐时施行索唤”,店家自会送上门来,货到付款。
至于送外卖这种活呢一般都是店小二来包办,前面有提到《清明上河图》中送外卖的店小二。据说当时送外卖基本靠跑,没有小电动,没有统一制服,苦逼的店小二无论是寒冬腊月、炎炎夏日都要步行配送。
没有保鲜盒,外卖怎么保鲜?
相比于今天的外卖,显然南宋的外卖更上档次,而且包装更环保。即便没有保温的专属科技,但古人在食器上却用了不少巧思,让人敬佩。
那时的外卖要怎么送呢?饭菜在外送途中凉了怎么办?宋朝解决问题也非常全面:温盘。温盘专门用于给食物保温,是一种厚底的盘子。上下两层瓷,上薄下厚,中间空心,在里面注入热水,盘子便可起保温作用。
跟温盘相比,现在用的一次性餐盒弱爆了!
这装着菜的温盘还得放进食盒里面,食盒形状与现在的保温饭盒很相似,以木制的居多,层层分装,以免菜肴串味。在各种古装电视剧里面,每逢“到大牢里送饭”的情节,一定会挎上一个这样的食盒。
宋朝外卖的种类有哪些?
那么,外卖菜单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呢?宋朝真的是一个讲究吃的朝代。
夏有“麻腐鸡皮、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冰雪甘草汤、荔枝膏”等消夏凉品,冬有“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这些热气腾腾的烤肉。
其中这“冰雪甘草汤”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再放凉,之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口感清甜,伴着碎冰有点像糖水冰沙,光听听就觉得很消暑。宋孝宗就曾经贪凉吃多了冷饮,拉了好几天的肚子,吓坏了一群大臣。
冬天的“旋炙猪皮肉”,“旋”是切块,炙和脍一样是广受欢迎的烹调方式,所以脍炙人口这个词就是这个意思。炙就是烧烤,将肉类放在小小的炭火上反复翻滚而成。猪皮肉肥肉最多,这么一烤肥油就冒到皮上了,猪皮酥脆喷香。上桌前用刀旋开,可以蘸些大蒜末白醋作为调料,或者选用梅子酱,都不失为下酒的好方式。
什么样的店,承接外卖
这个就和现在的情况比较像了。正店,相当于现在的豪华大酒楼、会所,一般不提供外卖服务,专门为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客人提供服务。
脚店,一般指特色经营店,“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好比如今的中档餐馆,接待中档消费的客人。这种店通常有外卖服务,不过,大多外卖套餐,设置了起送价,估计没个百八十块的,也不会送。
分荣,则相当于大排档,此类小饭馆的外卖生意最火,服务也最贴心,随叫随送,新鲜热辣。甚至还有专营外卖生意的“分荣”,与如今高校旁的小餐馆类似。
可见,古代的外卖体系已经十分成熟。在这个一次性饭盒称霸的年代,所幸那些典雅庄重的食盒并未完全湮灭在时间之中。秋天丰收季节,它们最适合装着丰收的水果;在喜庆场合,食盒用来盛载各式干果小食也很合适,再以丝巾包裹,感觉里面装了一个世界,让人怀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yzl/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