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感冒去诊所打针,
一瓶药还没输完就出现不适,
医院再次就医,
经过4小时抢救,
还是无力回天。
据诊所开具的处方显示,
第一瓶液体里有这两种药......
一瓶药还没输完,患者出现不适李女士因为感冒去诊所打针,没想到身体出现不适,结果再也没有抢救回来。死者家属怀疑诊所处方用药有问题……死者李女士的女儿称其母亲出现感冒症状后,前往家附近的诊所就诊。主治医生在询问其状况,开出3瓶液体。患者输注第一瓶溶液的时候,身体突发不适。
“一瓶药水2/3都没打完,我妈就不舒服,然后诊所的医生们就帮她把针拔了……”死者家属回忆。随后,李女士就自行回家,医院就医,医院进行了4个小时抢救后,最终死亡。处方被曝光,药物搭配居然是……目前暂时排除其他原因,我们先来看看当事医生给患者开具的处方单:严格意义上来说,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上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诊所医生没有按操作规范书写处方,这是医务人员日常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另外,死者家属称,李女士是在输注第一瓶药水时出现不适。如上图所示,第一瓶药水组方出现了一组药物配伍,即克林霉素+地塞米松。
笔者第一时间把这张处方拿出来和专业人士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无一例外,均认为克林霉素的使用存在严重风险隐患。克林霉素使用不当,严重可致死克林霉素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而且不需要做皮试,在基层常被当做万能药广泛应用。
但不得不强调的是,克林霉素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在与麻醉药、肌松药、镇痛药、镇静药以及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等联合使用时,均可能因各自神经肌肉与中枢抑制作用的累加、协同,出现肌肉松弛加重、呼吸抑制或麻痹,心功能抑制,最后导致呼吸与心跳骤停。医院接受克林霉素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的81例患者做了一个统计,得出以下表格。从结果来看,患者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皮肤黏膜及其附件损伤、消化系统损伤、过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在这组数据中,过敏占比最高,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休克、寒战,而过敏性休克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克林霉素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也越来越多,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应增加,其临床用药安全性越发引起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yzl/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