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避免因旧病恶化辞去了首相一职。安倍晋三13年前因溃疡性结肠炎突然发作,他辞去了首相职务。在近8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努力控制该疾病。今年6月定期身体检查时发现该病再次发作的迹象,7月中旬身体状况突然恶化,8月上旬确认溃疡性结肠炎再次发作。
那么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UC)?哪些人容易被这个病“盯上”?生活中如何预防?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今天,我们采访了北医院胃肠科主任罗正升。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据介绍,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非常复杂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这种疾病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见于任何年龄,中青年最多见。根据我国统计资料,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高峰年龄是35岁-45岁,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年龄是25岁-35岁。
在病因研究方面,一种比较广为接受的理论是,病人由于特定的基因和体质,对结直肠道出现一系列炎症反应。人体免疫系统对炎症部位的反应,导致溃疡。“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则会导致疾病加重。”罗正升主任说。
早诊早治是关键
如何发现早期溃疡性结肠炎?
早发现才能早治疗,确诊疾病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的第一步。罗主任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同时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全身症状。
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症状与肠炎或其他消化道疾病相似,不少患者在疾病初期时容易被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他提醒,如果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腹泻,尤其是经常大便稀烂、带有大量黏液或黏液带血时,一定要医院就诊。
医院先进的进口无痛电子胃肠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手段主要是依赖肠镜检查,一般到胃肠科就诊时,医生会先建议患者做大便常规和培养检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再通过肠镜检查下的特征性表现,来判断大肠、直肠和结肠等部位是否出现了糜烂或溃疡。”罗主任指出。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
患上溃疡性结肠炎,对不少人来说如同灾难,十分“崩溃”,因为它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和影响社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常突然拉肚子,排便时带有黏液脓血。如果大量出血,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乏力,无法参加重体力活动或体育运动,在生活中处处受限。这对于需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或会议的安倍首相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
据了解,目前临床上治疗炎症性肠病仍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很多患者大都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许多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无需行手术治疗,但3/4的患者一生中将需要做手术。当出现肠梗阻、肠瘘、肛瘘或腹腔脓肿等并发症时,就有手术的必要了。
由于该病的发病与肠道黏膜免疫紊乱以及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将“表皮生长因子”植入肠道糜烂、溃疡黏膜处,修复肠道糜烂、溃疡黏膜,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也是近年来的临床热点之一。
据了解,作为目前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最新热点疗法之一,该技术以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现代免疫学为理论基础,依据“阶梯治疗”主流治疗策略,从中医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在电子胃肠镜的引导下,将“表皮生长因子”植入糜烂、溃疡黏膜处,进行靶向、毫厘点射,激活黏膜中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机体的调控下分化产生、增殖的健康因子,刺激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促进上皮细胞快速增殖与修复。此疗法修复糜烂、溃疡黏膜快速、安全、无痛苦,是炎症性肠病患者理想的治疗选择之一。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
应如何做好保养?
罗主任表示,平时要注意休息,并调节好心态,因为疲劳和抑郁会加重病情。此外,不要吃坚硬、辛辣的食物,管住嘴巴。如果出现便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也不必惊慌,应及时就诊并接受治疗,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肠道。
走名医专家服务百姓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yzl/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