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重要英文缩写
FPIAP:食物蛋白诱发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概述FPIAP是一种暂时性、良性的疾病,是一岁以下婴儿(以1-6月龄为主)结肠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婴儿食物过敏时最常见的结肠损伤,表现为生后最初数月的健康婴儿出现粘液、泡沫、和/或血性粪便。FPIAP的确切患病率未知,据报告18%-64%的婴儿直肠出血为本病。本病在食物过敏发生率较低的国家如希腊和巴西很常见。
食物蛋白质,如牛奶、鸡蛋、大豆和小麦,在乳母摄入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都可以在母乳中检测到。婴儿接受这些蛋白质对相应食物蛋白耐受性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果口服耐受没有形成或因某些原因丧失,则会发生不同机制介导的食物过敏。
年,LakeAM等首先报告6名一月龄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直肠出血。母乳喂养婴儿的FPIAP,由乳母摄入食物变应原引起,大多是由牛奶蛋白等食物变应原以免疫可识别的方式传递到母乳中。在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中,FPIAP主要与牛奶或大豆相关;母乳喂养者则由牛奶(65%)、鸡蛋(19%)、玉米(6%)、和大豆蛋白(3%)引起(LakeAM,);低敏配方、如深度水解配方奶粉的婴儿FPIAP发生率为≤4%-10%。约5%的FPIAP婴儿合并多重食物过敏。
与其他形式的胃肠道食物过敏相反,FPIAP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很常见,在已发表的病例报告中多达60%,约22%的母乳喂养FPIAP婴儿中存在湿疹;25%的FPIAP的婴儿特应性家族史阳性。
通常在生后6月龄(1-4周龄最高发)发病,母乳喂养儿始发症状一般年龄略大,可在首次喂饲可疑食物后12小时内急性发作,但多数起病隐匿。婴儿通常表现良好,可能存在排气增多(~30%),间歇呕吐(~27%),排便时疼痛(~22%)、腹痛(~20%),很少有肠绞痛或肠蠕动频率增加。部分患儿伴有轻度贫血或低白蛋白血症,但无生长迟缓(failuretothrive,FTT)。
粪便表现:从正常性状到中等度稀便中间有血丝,典型表现为在泡沫-粘液粪便中混有血液;极端的例子可表现为排出的粪便中血比粪多。粪便病原体培养为阴性,粪便粘液涂片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部分(不是全部)患儿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抗体水平升高,可伴特应性阳性家族史。肠道无解剖学异常,内镜活检显示结肠、直肠黏膜从正常至浅表糜烂、发脆,嗜酸性粒细胞侵润、淋巴样结节增生(lymphoidnodularhyperplasia,LNH)。
FPIAP患儿直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显著侵润(60/10HPF)
—fromLucarellisS,etal.BMCGastroenterol,;11:82
危险因素可能导致FPIAP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婴儿早期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不成熟、肠道通透性改变、潜在的遗传因素、食物致敏等,以及其它激活局部免疫功能的因素、例如遗传易感性同时有特别容易致敏的食物。
发生机制FPIAP是一些婴儿对非常少量的食物抗原发生的、增强了的免疫反应,由T细胞介导的粘膜炎症反应。
虽然孕妇饮食、婴儿饮食、兄弟姐妹和宠物等因素与其它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低发病率有关,但在FPIAP中尚未发现确切的保护性因素。
变应原斑贴试验(atopypatchtest,APT)阳性、皮肤点刺试验阴性、血清sIgE阴性,提示母乳携带的食物蛋白可使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致敏,进而引发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反应。致敏婴儿接触食物抗原可导致Ⅰ型、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根据Gell和Coombs分类)。一些作者认为肠道不成熟和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侵润,可能会显著改变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导致肠道对食物蛋白的通透性增加。这种延迟型的高敏反应可能是FPIAP的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生后第一周的过敏反应(如生后一周内的FPIAP)可能继发于抗原经胎盘引起的宫内致敏。
自然进程大多数研究发现,乳母剔除可疑食物后,孩子的过敏症状即见改善,可长达4周,部分病例需停母乳改其它喂养。
便血并非婴儿的正常生理现象,FPIAP婴儿的便血,比起对婴儿本身造成的痛苦而言,给父母及看护者带来的痛苦更大。也有人建议在开始剔除饮食前,“观察并等待”(watchandwait)1个月,以了解能否自发缓解。另外,FPIAP婴儿一般健康,只有便血等消化道症状,经常有人建议无须饮食剔除。但与未剔除饮食者相比,剔除可疑饮食可以缩短直肠出血的持续时间,而持续出血可导致轻度贫血。
土耳其KayaA等的研究表明,部分FPIAP婴儿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长达5年,所以应适当延长随访期限。他们还发现,在2岁以后仍有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症状的,过敏食物基本均为牛奶。
未完待续…
—END—踏春赏花正当时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yy/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