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复杂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病变常从直肠开始,常呈弥漫性,偶呈节段性分布,多涉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和末端回肠。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轻重不等。近几十年来,UC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愈难度较大,复发率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谢晶日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并证实,中医药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的症状改善、复发率的降低、并发症的减少以及彻底治愈疾病都提供了可能。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受外邪
2、饮食不节
3、肝郁脾虚
4、脾胃虚弱
5、命门火衰
谢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多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湿热、虚(脾虚、肾虚、脾肾两虚)、气(气郁)、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病理基础以脾虚为本,湿热、郁、血为标。因此,对于本病治疗,谢师多以益气健脾利湿,收敛生肌为基本法则,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可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适当加减变化。
二、证治方药
1、湿热内结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行滞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2、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不慎则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夹有黏液或不消化食物,食歌缺乏,神疲乏力,迁延反复,舌淡胖,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行滞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3、肝郁牌虚
症状:情绪紧张或恼怒后腹痛腹泻发作,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胸胁胀闷,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抑肝扶脾,理气行滞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4、脾肾阳虚
症状: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完谷不化,腰膝酸软,食欲缺乏,舌淡,脉沉迟细弱
治法:温脾益肾,涩肠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加减。
5、阴血亏虚
症状:大便秘结或粪带少量脓血,排便困难,午后低热,失眠盗汗,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益气固肠
方药:生脉散和六君子汤加减。
6、气滞血瘀
症状:再下脓血,或有瘀块,或色黑如光漆,服中刺痛拒按,吸气食少,腹内包块,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
治法:行气活血,健脾益气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三、病案举耦
孙某,女,55岁,因腹痛腹泻就诊,大便次数10-12/日,排便呈液状,有脓血,里急后重感明显,伴有低热,体温在37.3~37.6℃,查体:面色少华,神彼倦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肠镜检查:慢性溃痛性结肠炎。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行滞
口服方药:谢师经验方加减,其中白头翁汤为主并加柴胡、黄芪、焦术等,水m早晚两次分服
灌肠方药:白头翁、苦参、儿茶等。水煎m1早晚两次灌肠。
四、按语
该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件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辩证为湿热内结证,选用白头翁汤加味口服配合中药拟方灌肠协同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用药15天后,症状均有所缓解,腹痛减轻,大便次数约4~5次/日,便质略稀,无黏液脓血,无发热,体温恢复正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yy/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