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心悟
治人之病
如己之病
不务名利
不分贵贱
溃疡性结肠炎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泄泻”、“休息痢、“肠风”、“脏毒”等病证范畴。
疾病病因及临床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难治性肠病,可能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呈节段性和弥漫性分布。临床以腹泻、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其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1.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与古称“休息痢”颇为相似,孙一奎曰:“休息痢者,愈后数日又复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不肯断根是也。”其特点是虚实夹杂,缠绵难愈。病程中常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或腹冷畏寒等脾虚不运、中阳不振的表现,甚则病久及肾,脾肾虚寒;另外,病起复发时,利下赤白,又以肠腑湿热兼见。根据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证候特点,总以脾虚为本,湿热、积滞、肝郁为标呈现虚实相兼,本虚标实的特征,与一般“泄泻”、“痢疾”在病机和证治上有明显不同。
2.从利下赤白辨其寒热偏盛
临证详询利下赤白脓血之多少,对于辨别肠腑湿热或寒湿之偏盛至为重要。一般来说,利下白冻偏寒,赤冻偏热,赤白相兼,为寒热夹杂。在治法上,白脓黏冻,偏于寒湿或虚寒者,当以温中化湿为主;赤脓鲜红,偏于湿热者,当以清肠化湿为主。若赤白相兼者,则根据赤白之偏重,法取温清并用,或以温化之中佐用苦寒;或在清化之中,配以辛温。总之,发作之时,当根据肠腑湿热或寒湿之偏重,辨证用药,灵活配伍,方能切合病情。
3.脾虚夹有积滞,不宜一派苦寒
本病在缓解期,常见便溏不爽,并兼有少量黏液或黏冻,或伴腹部隐痛不舒。沈金鳌称此为“肠垢”,是“冷热蕴积肠胃之间,滑泄垢腻所致”。其特点是脾气已虚,而肠腑积滞未尽,是病情缠绵的表现。在治法上,应与单纯脾虚泄泻而无黏液或黏冻者有所区别,宜在健脾的基础上,加用木香、槟榔等行气导滞,或加少量黄连、马齿苋等清肠化湿,因为积滞不除,则脾运难复,症状不易改善。另外,由于脾虚为主,也不宜作为肠腑瘀热内盛而过用苦寒之品,以免损伤脾阳,败坏胃气,不利于病。
4.补虚固本,当辨阴阳
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虚为本,有偏于脾气虚、脾阳不振或脾肾阳虚者;也有少数因久泻伤阴或湿热阴伤而现脾阴不足者。另外,脾虚肝郁有时也是本病的一个夹杂因素。对于缓解期,无脓血便,宜以固本培元为主,改善症状。临证仍应据症分析,凡偏于脾气虚者,便溏腹胀、食欲欠振、舌有齿印,治宜健牌益气,以助运化,方用异功散加减;偏于虚寒者往往兼有寒象,诸如下利完谷、腹冷畏寒、手足不温、舌淡苔白等,宜温补脾肾,以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脾阴不足者,大便溏薄、口干舌红,可取健脾酸敛法,宜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并配用酸味药物,柔敛肝脾;肝郁脾虚者,腹痛、肠鸣或便中夹水,又宜疏肝健脾,参用痛泻要方加减。
5.关于腹痛、肛坠
溃疡性结肠炎,腹痛较为常见,但腹痛往往不作为主症单独治疗,而是在辨证时加以综合考虑另外,也有少数患者腹部冷痛,在肠腑无湿热的情况下,肉桂一味有良好的温中止痛效果。
肛门下坠,谓之后重;腹中窒迫,谓之里急。溃疡性结肠炎病经日久而肛门有坠胀者每可见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凡肠腑无湿热、积滞,大便次多不实而肛坠不适者,多为脾气下陷我常在益气健脾或温运中阳的药物基础上加用少量炙升麻以升提脾气,多有效果。另外,也有因邪滞肠腑,排便不畅,肛门坠胀者,治法又当清化推荡。
6.肠道给药,直达病所
溃疡性结肠炎的灌肠疗法临床运用较广,各地报道颇多。其优点在于
①能使药物与病变的肠道黏膜直接接触,该病的浅表小溃疡90%以上分布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通过保留灌肠使药力直达病所不但提高药物在肠道局部的浓度,而且停留时间较长。
②某些主药剂量可大,药味宜少,起到药专效宏的作用,尤其是对发作时脓血较多湿热较重者,可在短期内控制病情,并能避免苦寒药物的败胃之弊。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秦皮、地榆炭、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白及、锡类散、赤石脂等,可随证取用。
文
刘沈林
编辑
邹坤
审校
姚学权
国医传承
任重道远
刘沈林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yy/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