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知“阴平阳秘”是人生命健康的理想状态,因此四时养生之目的就是使人尽可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预防疾病的发展和转变。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体质,增加正气,提高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在饮食、起居、寒暑等方面作出调整,顺时适变,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延缓衰老,保持生命健康。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充满期待与希望的季节,与此同时,春季养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春夏养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里的“根”即是遵循四时变化规律,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就如俗语所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正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应用。
二.避受风寒
《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般来说正气充足的人,自身调节的能力强,能适应气候变化而不容易生病。但如果气候变化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则会使人生病。《友渔斋医话》云:“夫春气宜温,万物发陈,其气疏以达。设天寒衣薄,腠理闭塞,阳气不得透泄,诸病生焉。”指出春季本应气候温暖、万物复苏,诸气条达,如果出现天气寒冷的情况,人又失于调护而受寒,导致阳气不得透泄而生百病。友情叮嘱大家:“春捂秋冻”,春季天气寒冷变化较大,故不可过早将厚衣脱去,应随气温增减,远离寒邪,保持身体健康。
三.调畅情志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春季相通应,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欣欣向荣。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恶抑郁而喜条达;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素问》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都必须顺应春气的生发与肝气的畅达之性,保持心情舒畅,力戒除暴怒忧郁,加强身体锻炼,舒展形体。做好养性调神,一是要避免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是提高人体心理的调摄能力。
四.调节饮食
春天的到来,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开始日趋活跃,增加了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另外,天气寒冷变化又会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发病。为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增强人体免疫力,应适当摄入如鱼肉、鸡肉、鸡蛋、牛奶、牛肉等优质蛋白质,以及核桃、芝麻等产热量较高的食物。还可适当吃些葱、姜、蒜,不仅能祛散阴寒,而且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韭菜性温,有助养护人体阳气,春季常吃还可补益脾胃。此外,从预防的角度看,某些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的“发物”不宜食用,如香椿、香菜等。注意饮食禁忌,一是提倡饮食的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二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疾病或食物中毒。三是克服饮食偏嗜,如五味要搭配合适,应少吃寒凉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影响健康。
五.加强锻炼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季的三个月,阳气升发,万物显得欣欣向荣。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但早起也不要早于鸡鸣阶段,即不要在5点之前起床,晚睡不要晚于半夜子时,即不要在11点之后睡,舒缓运动形体,保持精神愉快。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机能旺盛,从而使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同时预防疾病。传统的健身术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即具有特色。
六.春季预防疾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要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春暖花开的季节,细菌、病毒随之繁殖生长,人们户外活动增加,流感、肺炎、肝炎等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发病会随之增加。应避免疾病流行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毒等。春季温差较大,血管收缩、舒张调节不利,所以心脑血管病变在春季容易发作,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因此,这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冷暖的调摄。肝气升发,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阳气虚损的寒性病变,供应夏长之气不足。春季天气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之肝气应之而旺,故素体偏旺、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可见中风晕厥、烦躁易怒、眩晕或情志抑郁、焦虑,腹痛腹泻
等症状。
《素问》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季养生,顺应自然,未病先防,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专家简介
吕振军主任医师
医院(脾胃病科、风湿病科)主任、医院医务处主任。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吕会文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现师从于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名中医药专家翁维良教授。山东省‘十三五’中医药计划项目脾胃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负责人;山东省中医脾胃病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滨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滨州市中医脾胃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滨州市中医治未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滨州市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滨州市风湿免疫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专业及主攻方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对内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胆囊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脊,皮肌炎,干燥综合征),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月经病、膏方滋养调理、亚健康状态调理及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与治疗。供稿:吕振军
编辑|师敏
医院长按左侧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