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鱼类的养殖过程中,出血、烂鳃、肠炎、腐皮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比较频繁、发生面积也较大。很多养殖户还是经常选用一些老方法进行疾病的防治,甚至使用一些违禁药品,如孔雀石绿、呋喃唑酮、氯霉素等控制疾病。这样的防治方法,不仅使水产品的品质受到严重的影响;长期使用还会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导致药物的用量加大反而还越来月没有效果;而且排出的养殖废水对自然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扫码加入我们
这有最全的养殖技术分享
这有最新的水产行情动态
近年来,由于药残问题政府对整个渔药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相继公布了一大批水产禁用药物,如氯霉素、呋喃唑酮、孔雀石绿、五氯酚酸钠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违禁药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那么在常规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病害防治中,现如今都有哪些新方法呢?下文就为大家分析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情况以及我们的解决办法。
01
暴发性出血病
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目前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及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两种病原菌引起。发病后的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的腹水并有溶血现象;肠道内无食物,却有很多黏液。病有.有时伴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等现象。此病经常发生在渔池池水、底质恶化、老化,溶氧低,有害物质多的池塘中。若养殖管理不善,再加投喂霉变的劣质饲料,更加容易造成此病的发生、发展。
02
肠炎病
该病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整个养殖过程中鱼类的肠道中都存在此类病菌。在健康的鱼体中,该菌种不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但当受到水质环境恶化、溶氧降低、投喂变质的饲料、以及投饵不定时、不定量等原因影响,引起鱼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病原菌随病鱼的粪便而排到水中污染水质及饲料,经口传染到其它鱼类、鱼种。因此,这类疾病在整个养殖周期中都有可能发生、发展。当池塘水温在18℃以上,该病即可流行,一般发生在4~9月份,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内壁糜烂。
03
烂鳃病
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尤其是鱼的鳃部遭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该病在水温15~30℃范围内均可发生,并且水温越高越易暴发,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打开病鱼的鳃盖可见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肿胀,黏液增多,末端缺损。绝大部分病鱼的鳍边颜色发白变淡。
04
赤皮病
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因捕捞、运输、放养等人工操作或机械损伤、冻伤或被寄生虫寄生而受伤时病菌乘虚而入、引起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发生。尤其是越冬后的春天最易暴发(时间大约在3~5月间)。病鱼表现为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鳍的基部充血,鳍条充血或糜烂呈扫帚状,常称“蛀鳍”,也常伴有烂鳃症状。
05
罗非鱼溃烂病
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整个养殖期及水域中普遍存在,但只有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罗非鱼的发病。病鱼体表充血,周围鳞片松动、脱落。并逐渐溃烂成血红色斑状凹陷。病灶无特定位置,在头部躯干等全身各部位均有可能产生。对病鱼进行解剖,可发现肝呈褐色、胆囊肿大呈墨绿色。
06
细菌性疾病防治办法
细菌性疾病的预防首先要加强养殖的饲养管理,按“四定”投饵方法进行投饲;定期地使用药物进行综合预防。生产上可采用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再用含有粪肠球菌、干酪乳杆菌、布拉迪酵母菌等有益菌的生态修复师对不良的水质进行净化,同时还能吸附、降解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理化因子。饲料饵料中添加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赛有渔液肽美补充鱼类营养,提高免疫力。
疾病发生后要采取积极的诊断治疗工作,首先诊断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如果有寄生虫应采用纯中药的草本驱蟲净杀灭寄生虫,随后采用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水体消毒;如检测出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应同时生态修复师改善水质环境;第三步是投喂药饵,每40公斤饲料中添加止雪肠鳃康g,连续投喂5天。如病情较重,应隔2天再投喂3天药饵即可。
往期回顾
01
|改良老鱼塘的几项措施
02
|有效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方法
03
|如何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04
|鱼类孢子虫病的症状和治疗
扫码添加好友
鱼病防治吴老师
点击“分享”帮助更多的养殖朋友
赛科集团吴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lgc/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