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的实验是:()
A.γ-GTB.AFPC.LPHD.ALTE.AST
2.肝性脑病患者为减少肠道氨的吸收,不宜采用的措施是:()
A.生理盐水清洁灌肠B.肥皂水清洁灌肠C.硫酸镁导泻
D.白醋加生理盐水灌肠E.番泻叶液口服
溃疡性结肠炎
红色字体和黄色阴影为重点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单选)。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考),病情轻重不一,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一、病理:
①病变位于大肠(直肠和乙状结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②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发展;③病变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二、临床表现:
.症状:
()消化系统:
①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考):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排便次数和便血程度可反映病情程度,轻者每天排便2-4次,粪便呈糊状,可混有黏液、脓血,重者腹泻每天可达0次以上,大量脓血,甚至呈血水样粪便(记住,题干中会涉及这些表现)。偶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
②腹痛:活动期有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单选),多伴有里急后重,为直肠炎症刺激所致。
(2)全身症状:中、重型病人活动期有低热或中等度高热,高热多提示有并发症或急性暴发型
2.体征:病人呈慢性病容,精神状态差,重者呈消瘦贫血貌。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单选)
2.粪便检查:粪便肉眼可见黏液脓血,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
.自身抗体检测:血中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抗酿酒酵母抗体分别为UC和CD的相对特异性抗体(单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治疗要点
.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SASP)(单选)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作用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剂
五、护理诊断和措施
.用药护理:①应用SASP时注意不良反应,病人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皮疹、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嘱病人餐后服药(考),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③应用硫唑嘌呤时病人可出现骨髓抑制的表现(考),注意检测白细胞计数。
2.饮食护理,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少纤维素富含营养的食物;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克罗恩病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单选)。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考)为特点。有终生复发倾向。
一、病理
病变累及回肠末段与邻近右侧结肠,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可累及肠壁全层。
二、临床表现:病程呈慢性、长短不等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以及有终生复发倾向。
.症状:
()消化系统:
①腹痛:为最常见(单选)的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于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若腹痛持续,则提示腹膜炎症或腹腔内脓肿形成。(考)
②腹泻:早期腹泻为间歇性,后期转为持续性,粪便一般为糊状,无脓血和黏液。
(2)全身表现:发热;营养障碍。
2.体征:瘘管形成是克罗恩病的特征性体征(考),可见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及肛裂等病变。
.并发症:以肠梗阻最常见(单选),其次是腹腔内脓肿。
三、实验室检查
①血液检查:贫血常见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平行;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②结肠镜检查: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见纵行溃疡、鹅软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炎性息肉。(考)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记住本表,常考两者区别)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症状
有腹泻,但脓血便较少见
脓血便多见
病变分布
呈节段性
连续
范围
全层
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部位
回盲部
直肠、乙状结肠
内镜
纵行溃疡,周围黏膜正常,即呈鹅卵石改变,病变间黏膜外观正常(非弥漫性)。
溃疡浅,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炎性息肉。
瘘管
多
无
肠腔狭窄
多见
少见
四、治疗要点
①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SASP;②糖皮质激素;③免疫抑制剂
五、护理措施(同上)
今日答案:.B,2.B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人卫版《内科护理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rhzl/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