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患者的4个认识误区
慢性结肠炎患者患病以后,容易病急乱投医,容易被许多错误的知识误导,今天整合了一些大家常见的认识误区,给大家分析一下!
1、把“慢性结肠炎”当作“便秘”治
慢性结肠炎的患者中有不少肛门坠胀、有里急后重、排便后便意不尽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大便往往并不干,多为稀溏,甚至每日大便2-3次。因为排便困难,而当作便秘服用通便药,虽然服通便药后大便会变得畅快些,但停药后症状依旧,甚至排便更加困难,时间长了还会形成对通便药的依赖性,调理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所谓的“便秘”多发生在肛管或直肠炎症的情况下,因为肠壁炎症的刺激,造成坠胀、便意感。这种便意感,并不能因排便而消失,所以病人感到排便困难,排便后便意仍不消失。但通过调理肛管、直肠的炎症,肛管直肠的炎症消退后,这种排便不畅的感觉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这种情况下的重点应当在“慢性结肠炎”上,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认为灌肠是治慢性结肠炎的最好方法
由于受某些广告的宣传,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常问起“灌肠不是治结肠炎的最好办法吗?我的病能不能用灌肠的方法治?”
跟其他疾病一样,在不同的病型和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没有绝对最好的方法。据观察,灌肠疗法对脓血便和直肠症状颇有疗效,一般用药后数天即可见症状明显缓解。但由于直肠粘膜对药物吸收和灌肠疗法本身的局限性,并不是任何药物都可采用灌肠的方法给药的,相当多的病例单独采用灌肠疗法其疗效并不明显,且症状缓解后容易复发。所以,灌肠疗法不能完全代替其它的方法。对大部分结肠炎患者,灌肠疗法只能作为辅助疗法。
3、把“胃”与“肠”的疾病不分开,找相同的医生看
慢性结肠炎患者中,“胃”与“肠”都有病症的人不在少数,如既有腹痛、腹泻、粘液便的症状,又有嗳气、吐酸水、胃脘隐痛等症状,大多数病人把胃与肠的疾病不分开来看,这是错误的,胃是胃,肠是肠。
4、多吃素食,不敢吃荤腥
有的结肠炎病人因为害怕鱼肉荤腥等不容易消化,所以长年吃素食或稀饭、烂面条。由于素食中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相对不足,时间长后病人一般多较消瘦,有的会出现贫血、血浆蛋白低下,抗病能力也下降,导致病体更难恢复。同时,素食含纤维素较多,可促进胃肠蠕动,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对腹泻、大便稀溏为主的结肠炎患者并不合适;过多、较硬的纤维素还会对结肠炎的炎症、溃疡病变处有较大的刺激,反而不利于肠道病变的恢复。
慢性结肠炎本来就是一个慢性炎症,调理过程比较漫长,服用马上就见效的药品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往往这类药品激素比较多,在这里也祝大家早日康复。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rhzl/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