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早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直肠给药是一种安全、无痛、方便、有效的绿色医疗技术,近几年在基层推广迅速,深受诊所医生和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的欢迎。
直肠给药的原理中医认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同时现代医学已证实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肠粘膜吸收,传输途径大致有三:
①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吸收进入大循环,因不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解毒效应,提高血药浓度;
②由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
③直肠淋巴系统也吸收部分药物。
这三条途径均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直肠给药的优势
用药更安全
口服给药,一般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而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黏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的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用药更方便
直肠给药可“减打针之痛、免吃药之苦”。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往往影响有效剂量,对于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婴幼儿患者,便于给药,减轻了家长的心思担负,削减孩子的苦楚。同时,对于不能吞咽或者吞咽困难的患者来说也更适合此法给药。
疗效更好
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它们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相似,都约4小时。
直肠给药怎么操作?
直肠给药一般采用俯卧位,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取合适的药物(用量见下表),吸入注射器内,安装好小儿直肠给药导管,将注射器内剩余空气排尽,然后对装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预热加温。加温大多采用热水浸泡法,其热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浸泡约5---10分钟即可。去除加温好的注射器,将患儿调整至理想体位,用医用石蜡油涂在直肠给药导管的远端,约2--5cm,再将患儿的肛门周围涂少许石蜡油。然后将给药导管缓缓插入肛门至合适位置(插入深度见下表),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内,注射完毕后,轻轻拍打患儿臀部2--3下,同是将给药导管轻轻拔出,叮嘱患儿或家长,让患儿取左侧位静卧5--10分钟,方可自由活动。
小儿直肠给药导管插入深度及给药量
年龄
插管深度(cm)
推荐给药量(ml)
新生儿~2周岁
4.0~5.0
4~6
3~5周岁
5.0~8.0
5~10
6~9周岁
8.0~12
9~20
10~14周岁
12~15
20~30
直肠给药时要注意什么?
①给药环境温度适宜,安静舒适,争取患儿配合;
②操作轻柔快捷,熟练准确,避免直肠损伤;
③注意药液温度不宜过热或过低,以免刺激直肠,产生排便反应;
④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和适应症
⑤腹泻较重的患儿,暂时不宜采用直肠给药。
立凡星的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的适用范围主要是:
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高热惊厥、腮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等多种疾病。成人:妇科盆腔炎症、男性前列腺炎。
立凡星用量
1岁以下,0.3克/次,3分之一瓶核糖
1--5岁,0.5克/次;2分之一瓶核糖
核糖霉素可用于小儿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用于上急性支气管炎、婴幼儿肺炎、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rhzl/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