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玮南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对一位刚刚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说:“你有90%以上的可能一辈子就跟糖尿病挂上钩了,这病基本上无法根除,早晚会死于它的各种并发症。”病人听了会不会有绝望的感觉?
这个情况并不是玩笑,而是无奈的现实,并且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
糖尿病每年带给全球的经济损失在一万亿美元以上。中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患者总数很不幸地“雄踞”全球第一,病人和国家都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作为曾经研究过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科研人员,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在短短30年间,为什么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0.67%跃升至9.7%?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身高体重指数)为25,西方人则是30。这说明得糖尿病的中国人没有西方人胖,或者说在同样体重情况下,中国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中国号称“美食王国”,而糖尿病如此广泛流行,我们的饮食文化是不是也难辞其咎?我们的各种煎炒烹炸技巧是不是也“滋养”了那些慢性代谢病?
近年来国际上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长足进展,给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理应可以通过饮食管理去实现糖尿病的长期无病管理。笔者建议,中国应采取一个先期的大规模研究,验证用饮食管理方式来控制糖尿病的策略。
二甲双胍,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线降糖药,已经为人类服务了50多年,令人惊奇的是,这款老药近年来被发现再次焕发青春。因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发现,它不单有降血糖作用,同时还有降低胆固醇、抗衰老甚至抗癌作用,因此现在大家戏称二甲双胍为“神药”,就连它的降血糖机理也有了新发现。过去一直以为它的降血糖原理是可以降低肝糖输出,提高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新的研究发现,这个小小的分子竟然还可以改变肠道的微生物组成,同时让病人的体重下降。原来它的降血糖机理中有一部分竟然是通过肠道菌群来发挥作用的。
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是否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的成分也能有效治疗糖尿病?
肠道菌群是什么?在人体的大肠内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大量细菌,总数推测有万亿个,重量高达1公斤~1.5公斤,细菌种类高达0种,主要是厌氧菌。它们不单是一群外来“移民”,还是对人体产生巨大贡献的“移民”。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产生更多的能量;可以分泌维生素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可以协助免疫反应;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它们的失调可以导致众多疾病发生,包括肥胖、内毒素血症、代谢综合征、哮喘、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过敏、慢性疲劳综合征、帕金森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焦虑症、抑郁症、高胆固醇血症、偏头痛,甚至癌症等。
那么,肠道菌群到底会不会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曙光呢?
以往人们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虽然高,但是对葡萄糖的利用却不高,人体有饥饿感,于是就不停地进食,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使身体状况恶化。另外还发现,仅仅控制血糖浓度还不够,血糖下降,不代表局部组织微环境也有改善,毕竟糖尿病患者还有胰岛素不敏感的问题。
不断下降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逐渐不敏感的周围组织,以及胰岛细胞的慢性炎症都会导致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就会发现,他们的菌群和正常人是不同的:菌群多样性下降,条件致病菌增多,某些有益细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菌群失调可以造成内毒素入血,引起胰岛慢性炎症。很多科研结果都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关联关系,而且是因果关系。因此纠正了菌群失调,是否可以有效逆转糖尿病病情?这个值得研究和尝试。
研究方法很简单,就是指导糖尿病患者恢复简单的饮食习惯,比如回到几十年前的饮食方式。我期盼有那么一天,有效的糖尿病治疗可通过调理肠道菌群加运动、加饮食控制来实现。
文/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杜玮南
糖尿病还可以这样“治”作者杜玮南来源为肠之道
设想你是一个医生,你对一个刚刚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说,你有90%以上的可能,一辈子就跟糖尿病挂上勾了,这病你基本上无法根除,早晚你会死于它的各种并发症。
你觉得病人会不会有绝望的感觉?
这个情况并不是玩笑,而是我们的现实,类似的情况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
糖尿病每年带给全球的经济损失在一万亿美元以上。中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患者总数很不幸地“雄踞”全球第一,高达一亿之巨,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病人和国家都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我曾经的困惑
作为曾经研究过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科研人员,我一直困惑在短短30年之内为什么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从0.67%跃升至9.7%?原因何在?
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身高体重指数)为25,西方白人则是30。这说明中国人得糖尿病的没有西方白人那么胖,或者说在同样体重情况下,中国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中国号称“美食王国”,但是造成糖尿病的如此广泛流行,我们的饮食文化是不是也难辞其咎?我们的各种煎炒烹炸烹饪技巧是不是也滋养了那些慢性代谢病的发生?
还有糖尿病的治疗,更是让我诟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国内主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都遵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一种规范的诊治指南,自然有它的可取之处。
但是我今天不是为它请功的,而是来挑刺的。
按理说,如果这种预防和治疗方法真的有效的话,为什么糖尿病的发病率还会逐年攀升而且这么居高不下?而治愈率如此不容乐观?
你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慢病,慢病须慢治。
你可以说糖尿病是饮食相关疾病,而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很多人禁不住诱惑。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抵制住诱惑。
你也可以说糖尿病无法治愈,只能控制。
但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糖尿病都控制不佳。
其后果就是它的各种并发症频发。诸多并发症比它自身还可怕,包括糖尿病足病、肾病、眼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压病等等。
很多糖尿病人最终致死致残都是因为并发症。
近年来国际上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长足进展,给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理应可以通过饮食管理去实现糖尿病的长期无病管理。让人失望的是,国家并没有采取一个先期的大规模研究去验证用饮食控制方式来控制糖尿病的策略。
让我尤其不满的是它的饮食指导。竟然建议高达50-60%的膳食总热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这个比例源于何处?基于什么原理?
指南的饮食指导中这个比例太高,明显不利于糖尿病的血糖管理。
很显然这个指南没有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因素。这个通过肠道菌群进行调理才是我们今天真正需要推荐的东西。
新的希望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希望,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一昧控制却又控制不佳的策略。
这个故事我们要从二甲双胍说起。
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线降糖药,这款老药已经服务人类五十年以上了,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款老药近年来被发现焕发了第二春。
因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发现,它不单有降血糖作用,它同时还有降低胆固醇、抗衰老甚至抗癌作用!因此现在大家戏谑地称二甲双胍是“神药”。
就连它的降血糖机理也有了新发现。
过去一直以为它的降血糖原理是可以降低肝糖输出、提高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新的研究发现这个小小的分子竟然还可以改变肠道的微生物组成,同时让病人的体重下降。原来它的降血糖机理中有一部分竟然是通过肠道菌群来发挥作用的。
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难道肠道菌群里有什么秘诀吗?
其它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的成分也能有效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吗?
肠道菌群是什么?
在人体的大肠内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大量的细菌,总数推测有万亿个,重量高达1-1.5公斤,细菌种类高达0种,主要是厌氧菌。
它们对人体每天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可叹的是,人们却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它们不单是一群外来移民,它们是对人体产生巨大贡献的移民。
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产生更多的能量;
它们可以分泌维生素和其它小分子物质;
它们可以协助免疫反应;
它们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
它的失调可以导致非常众多的疾病,包括肥胖、内毒素血症、代谢综合征、哮喘、、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过敏、慢性疲劳综合征、帕金森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焦虑症、抑郁症、高胆固醇血症、偏头痛、甚至癌症等等等等。。。。。
等等,我怎么不知道肠道细菌还有这么重大的功能?
这不奇怪,很多人都不知道。
翻开某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解剖学,生理学,你会看到它们对大肠的功能描述之简单令人慨叹。仿佛只有“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而已。
很遗憾功能强大的肠道菌群被疏忽了。
很多临床医生其实也不知道,社会上的普通大众知道的就更少。
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曙光。
曙光在前
那么,肠道菌群到底会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哪些曙光呢?
以往人们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虽然高,但是对葡萄糖的利用却不高,人体有饥饿感。于是就不停地进食,导致能量摄入过多,恶化了身体状况。
另外也发现仅仅控制血糖浓度还是不够的,血糖下降,不代表局部组织微环境也有改善。毕竟糖尿病还有胰岛素不敏感的问题。
不断下降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逐渐不敏感的周围组织,以及胰岛细胞的慢性炎症都会导致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就会发现他们的菌群和正常人是不同的:菌群多样性下降,条件致病菌增多,某些有益细菌减少。
糖尿病患者的菌群失调可以造成内毒素入血,引起胰岛慢性炎症。
很多科研结果都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关联关系,而且是因果关系。
因此纠正了菌群失调就可以有效地逆转糖尿病病情。
既然这样就可以调理并且纠正菌群失调从而有效地“治疗”糖尿病。
用什么方法呢?
最简单的就是恢复简单的饮食习惯,比如类似几十年以前一样的饮食方式。
想想30年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是如此之低,那时候的饮食方式一定对现在有借鉴意义,虽然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那种方式。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用高蔬菜水果和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以有效地控制甚至逆转糖尿病的发生。原因就是蔬菜水果可以调节人体的肠道菌群,增加有益细菌的数量,减少坏细菌的数量。
另外,饮食控制加适当的运动(尤其是阻抗运动)当然也是必须采取的行动。
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流行病学发现:尽管糖尿病总的发病率都在剧升,但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比例却保持稳定,似乎它们都拥有同样的致病机理。
联想到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异常,而1型糖尿病一直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那么它会是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吗?
将来良好的糖尿病治疗一定是通过调理肠道菌群,加运动,加饮食控制来实现的。
本文作者杜玮南,早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曾经从事过糖尿病基因定位研究。现在在美国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从事癌症研究。本文乃杜玮南博士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杜玮南博士的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glibaby210.com/jcyzyzl/1088.html